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春剧也可以CCTV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联播》管这部剧叫“新时代的主旋律”,赵宝刚认为他做的就是主旋律,这不是生弄出来的,而是这个社会在发展、变革当中产生的意识。
赵宝刚压根就没指望《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年轻受众,会老老实实每天候着央视一套的黄金档一集一集看。“青年人是不看电视的,他们是玩新媒体的。”他在剧里制造话题,让年轻人上“新媒体里边玩去”,晚饭后的遥控器控制权在家长手里,他们通过旧媒体的途径接触这部剧,然后跟孩子辩论“究竟谁来做主”的问题。“这东西不是说来就来的,是要设立的,本剧承载这个功能。”赵宝刚颇为自信。
《青春》不仅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期,还被《新闻联播》指明道姓表扬,俨然一副青春剧进入主流价值观的架式,作为导演的赵宝刚难免得意,毕竟《奋斗》的过程要曲折得多。
在剧情里为新媒体讨论安插话题,是从《奋斗》开始走的一条成功传播路径,作为《奋斗》的姊妹篇,《青春》没有了石康的编剧,有人说才气远不如《奋斗》,有人觉得比《奋斗》的剧情更脚踏实地。总之争议出来了,有人开始讨论了。赵宝刚的目的就达到了,至少到目前为止,《青春》赚的钱比《奋斗》多了20%。
我俩进行了15天的舌战
已经播出的《青春》里是没有男女主角的,原剧本里的主角,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是女白领,那个撞了父亲导致瘫痪的事件出现在他们俩身上,最初传闻想让刚结婚的佟大为、关悦夫妇来演,后来赵宝刚和编剧高璇、任宝茹进行了一番舌战。
之前他们合作过《别了,温哥华》,叫好不叫座,赵宝刚发现,这俩编剧有用轻松幽默的叙事来讲生活难处的本事,在《青春》这出剧里,他让他们“把这些东西放大”,放大到全剧都是,为此,他把两个编剧骨子里的“不正经”全都挖了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效果,不得不把原定的男女主角删去,故事合并到了钱小样的身上,有一部分的白领意识又合并到了赵青楚身上。
赵宝刚是一个强势的导演。《渴望》之后,厂领导看出他有导室内剧的才华,让他筹备《编辑部的故事》,带一个人,金炎,所以《编辑部的故事》导演有两个。导了两集之后赵宝刚撤离,去导他的下一部剧《皇城根儿》,金炎独立导演。“他可能导演室内剧经验和管理演员的经验不足,后来又给我调回来了,我回来有个条件就是谁也不能跟我掺和,金炎同志可以和我联合导演,但必须以我为主,我要求换了一个演员,换了一个摄影,反正换了几个人。”
赵宝刚对自己把握剧组和故事的能力很有自信,事实证明,这一路下来他的确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经手的大部分电视剧都热播。当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对要表达的东西看得更重,当《奋斗》最终出炉的时候,石康说,每一个字背后都有赵宝刚的影子。
事情是这样的,最早石康递过一本子叫《激情与迷茫》,赵宝刚看完之后觉得写得太飞了,离生活太远,因为石康要在梦想中建一座城市。“我觉得主题比较大,就pass了,没合作,他说:‘你能不能赌一道,把钱给我,我来拍,保证能成功。’我说不行,我这民营公司不可能把这钱给你赌,你能不能回去思考,把电视剧做得再实在一点。”两年之后,石康找到赵宝刚公司编辑,说出了一个叫《奋斗》,编辑给赵宝刚打一电话,说石康递了一个题材,是不是邮过来给看一看?赵宝刚说不用,问讲的什么故事?说讲的4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闯荡的故事,赵宝刚当即说,可以买断。
买断费用花了80万,事后证明这钱花得值。“我不怕它不好,因为这个理念和我的理念是契合的,看都没看就买了。等他剧本全部写完之后我才看,看了两集,觉得非常棒,看了9集,看不动了,我就把石康叫来,他非常强势地跟我阐述了他的东西,我又非常强势地跟他阐述,我们俩不欢而散,可我已经买了,他又不愿意改,我说你先消化消化我的思想,我也消化你的,放你3个月假,你去玩去。”当时石康交了个厦门的女朋友,奔厦门去了,两人约好过年之后的初五再碰,不谈剧本,光是观念开战。“结果我俩进行了15天的舌战,他说他看了3600本书,所以才总结出这么多,我说我只看了36本书,可我拍电视剧拍了20年,最后他必须妥协,因为他不妥协我不拍。”
光讲一个好看的故事是没用的
“过去我们拍电视剧只考虑传统媒体,所以那些东西能在传统媒体中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视。拿最近的《潜伏》来举例吧,收视一片红,但我告诉你,没用,完了,到此为止,人们再也不会去议论它,它对整个社会的现实影响和文化影响是没有的,不起作用的,只是讲了一个好看的故事,人们非常喜欢,它的文化的影响力几乎没有,很薄弱。有些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或者不信我的观点,对不起,《青春》在网上的讨论还是排第一,4天之内就高过其他电视剧。”
赵宝刚一直强调,他想用他的电视剧承载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很多电视剧都沉迷在戏剧的编织和冲突当中,纯讲戏剧那种编织的痕迹或者个人的意志就会特别强烈,生要给观众挤压一点什么东西,他个人觉得不太舒服。
可是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一开始赵宝刚自己也不知道,2002年拍完《别了,温哥华》之后,步入了一个迷茫期。他管之前找上门来让他拍的戏都叫“奉命文学”:“《中国式离婚》人家找过我,我不愿意拍,我不愿意揭家庭内的疮疤,又让我去导《新上海滩》,我觉得重复以前那种旧英雄的色彩也没有意思,又让我导《沙家浜》。就是类似的这类题材吧,都不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可是我想表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当代文化比较混乱,因为改革开放,进来的东西太多,人们都处于特别迷乱的状态,叫做多信息、多元化,我觉得不太对,我们能不能规整一下?”
2005年,赵宝刚根据网络作者“美女变大树”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成《给我一支烟》。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次尝试,是现在这个系列青春片的前奏。这剧当时没引起什么反响,他自己也很混乱,处于摸索阶段,“我想在现代文化当中归拢一种精神,精神诉求”。
赵宝刚想表达的是什么精神诉求呢?他前前后后说了不少,显然他认真考虑过要怎么对媒体阐述他的想法,可他自己也说,想从中归纳出一个东西,但没这个能力,现在虽然也没有,可起码有点倾向。《奋斗》讲的是“不是非得艰苦才叫奋斗”,《青春》讲的是“父母和子女的接触方式”以及“要乐观对待生活中的苦难”,接下来一系列的题材,他都还要继续追求他的精神诉求。
“我想探讨,是不是很多好的东西我们都认为不能实现,而很多糟粕的东西我们又认为是对的?比如中国的教育理念。咱不能说糟粕,起码不适合了吧,人们还在沿用、还在传承,还觉得这种方式特别好。父母跟子女之间的教育方式、接触方式,包括青年人现在谈恋爱的方式,我觉得都有问题,我管他们第一叫‘不会谈恋爱’,第二叫‘不会过日子’。通过《奋斗》已经把一个奋斗的概念改了,过去我们说一个卖馒头的成为连锁店总经理,这叫奋斗成功,那他今天卖一个馒头,明儿卖100个。也叫奋斗成功啊,所以我要把这些常规理念都打破,重新思考一下。《奋斗》之后很多人组织了一堆编剧去写这种励志的题材,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这种方式。”
“我们特别愿意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和中国历来口号式教育有关。‘我们一定要艰苦奋斗!要有理想!用自己的努力达到理想!实现目标!’这特官话,按这管用吗?但我们这个就代替了了。连奶粉都能造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没有!中国人把很多最基本的常识丢掉了,牛奶里不能放毒是常识,喝了对身体有问题是常识,犯常识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