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西“十一五”考核体系两次调整 GDP权重下调5个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西“十一五”考核体系两次调整 GDP权重下调5个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山西省改变了长期沿用的片面以经济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地区发展的做法,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由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5个方面44项指标组成的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对全省各市、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分三个层次独立进行:即省本级、11个市和119个县市区。2011年5月,山西省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通报》显示,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全省“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综合指数超出规划目标21.44%。

体系两次修订 GDP占比从10%到5%

自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来,已经经历了2007和2008年两次修订。对比2006年,2008年的考核方案将市级考评体系由原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5个方面共44项指标,整合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共39项指标。

市级指标体系取消了与GDP密切相关的“工业增加值”指标,增加了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及人均水平”和“服务业投资及人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指标权数由10%下调为5%,“地区财政总收入及一般预算收入”由6%下调为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上调为2%。与市级指标体系一致,县级体系也由原来的5个方面共35项指标调整为3个方面共32项指标。在“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面”,增加了反映结构调整成效的“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权数为3%;同时,适当降低了“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指标权数,由10%下调为6.5%;以及其他一些调整。总的来说,2008年指标体系修订弱化了对gdp的评价考核,而强化了对结构调整、民生、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考核。

省会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指数位次差异大

根据山西省确定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方面39项具体指标的市级考核方案,对山西11个省辖市的“十一五”时期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进行了衡量并排序。

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反映了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结果显示,省会太原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以90.46分排名11个省辖市第一。从排名情况看,处于70-80分之间的共计7市;低于70分的市只有1个。发展指数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晋城市在发展指数考核评价方面得77.37分排名11个省辖市第一,其中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均居第一。它与长治、朔州、运城和临汾一起受到表彰。根据山西省政府规定的表彰和奖励办法,以反映发展变化和工作努力程度的“发展指数评价”结果为依据,表彰省辖市的前6名。因此,虽然太原市发展水平排名居于首位,但因其发展指数仅排第八,因而不在受表彰5市之列。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整体水平优异,但就山西省的表彰奖励规定来看,显然并不倾向于行政级别高、经济规模大的地区,体现出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

发展指数“冠军”遭“一票否决”

山西省根据2008年制定的县级考核方案,对119个县(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进行了衡量并排序。

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太原市小店区得分居首(86.60分),而发展指数考核评价结果则是孝义市排名第一(78.20分)。根据发展指数评价结果,15个县(市)和5个市辖区得到了表彰(原则上表彰县(市)的前15名。但鉴于孝义市发生特种设备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按规定取消其表彰资格)。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年度考核重点

在对山西省“十一五”时期省、市、县三级考核指标体系及结果作比较的同时,我们还对山东、湖北、云南地区最新出台的县域经济社会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山西、山东两地在强调对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考核的同时,更加兼顾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考核和评价。其中,山西省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核指标占到9项,权重达28%;山东省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占到13项。相比之下,湖北省则侧重于评价GDP增长总量及速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方面;对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不多。云南对经济与社会指标的评价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