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关村的复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关村的复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只有像汉王科技这样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企业成长壮大起来,才能说是中关村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肯定

有数据显示:在中关村,每5分钟就有一个新企业诞生,每9分钟又有一个企业死掉。见仁见智,有人解读为中关村的市场活力,有人看到的却是中关村的混乱与投机。

事实上,“中关村”这一曾经被作为改革标签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解体。十年前,中关村有2万多家背景相似、规模相近、梦想远大的技术团队或合伙企业,今天,他们中存活的只剩下了20多家。

中关村,在世人眼中,首先看到的是屈指可数的几家有幸做大做强的企业,但他们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制造业巨头,而非高科技企业;人们也看到大部分一如当年的“一间房”创业者,虽然不少改头换面成“海龟”,心怀着强烈的财富欲望,而他们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短暂的三年。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儿还潜伏着一些中关村的原教旨主义者。汉王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汉王科技是当初中关村存留下来的20家企业之一。汉王科技创始人之一、副总裁徐冬坚说:是专注与创新让汉王走过一个又一个三年,而且只有坚持像一个高科技企业那样生存,才能看到真正的高科技企业能够看到的风景。而所谓风景,实际上是:“危机每一天都存在。”

这些存留下来的中关村企业,他们有资格成为中国真正高科技企业的希望,尽管他们随时就可能倒在前进的路上。

“高科技”非企业

中关村天然就是一个盛产高科技的地方。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了以柳传志、王选等为代表的中关村知识英雄的同时,汉王科技于1998年9月成立。

这个开端并不引人注目。因为汉王科技的汉字输入与模式识别技术仅仅只算一个计算机的外设技术,而当时的科技英雄们纷纷陶醉于与国际竞争对手在CPU等电脑核心技术方面一决高下。但正是这个外设技术的选择,使汉王科技有可能成为中关村企业争议性宿命的例外,并走出另一条路来。

首先是引进,接着是模仿,最后才是基于本土的非核心性技术创新,中关村的绝大部分企业的所谓科技创新都是这样的,这种边际性创新使中关村企业在后来的发展中几乎都不得不面临盗版问题的困扰和诉讼麻烦。

而对于科技公司而言,长期窠臼于知识产权不能自主的风险中,几乎就是致命的。因此,一些公司死去,一些名义上的科技公司实质上拿自己的原始积累建了渠道开始改行给别人卖硬件卖软件。

这些或许都将成为过去――如果汉王科技这样拥有原创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在中国存活下去,中关村发生过的一切尴尬都可能过去。

徐冬坚说,美国人怎么会做汉字识别呢?我们只能原创;如果没有这种识别技术,我们就可能与信息世界绝缘。

十年间,汉王科技成为世界第一大手写板生产基地,他们的核心技术被广泛应用到PC机、手机、固定电话等多种终端中去;在POSE机、导航仪、学习机、智能家用电器等领域,汉王识别技术也得到认可,并获得“Inside英雄”的美誉;汉王还是全球第一家实现将中文手写技术与PDA产品结合的公司,并因此催生了PDA掌上电脑产业。

也正是因为掌握了原创的核心技术,汉王科技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庭上不再是被告,而是原告。不仅如此,汉王科技已成功向微软、英特尔、NOKIA、三星、LG、索爱等企业实施技术授权。

徐冬坚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根基。那种由国外技术引进中国做二次开发的模式,因为涉及不到核心的技术而在创新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我们的创新是没有天花板的。”现在,他正在憧憬着把识别技术运用到一切用文字传播信息的地方。

事实上,技术出身的徐冬坚或许没有意识到,并不完全是手中掌握的高科技让汉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中关村科技团队,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汉王做了企业该做的事情,走了企业该走的路,而不仅仅把自己局限在科研实验室中,否则汉王产出的只会是一个个独立的研发产品,而不可能催生并将自己恰当的嵌入到一个产业链中。

这也是大多数中关村科技团队的问题所在。他们或许可以冲破技术的瓶颈,但是在市场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汉王的早年也是如此。

徐冬坚回忆说,当年汉王从三五个人开始,挂靠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属于典型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所谓生产软件,也就是从一个思想开始,再转变成硬件,然后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一点一点拿产品到别人的柜台上,卖掉后给人钱。“现在看,当时的中关村企业简直就不算什么企业,只有一个核心技术。”一天卖了三个产品,就是天大的喜讯。

“寂寞”,徐冬坚用这个词来形容当年的一种感受,实际上是激情研发与远离市场两个极端碰撞出来的疏离感。这种感受也被高科技崇拜者津津乐道了很多年,以说明科技之“高”。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关村壮志未酬的企业不计其数。

重创业而轻企业是中关村企业争议性失败宿命的另一原因。一位中关村企业家曾这样形容中关村:企业缺乏管理,倒爷居多;商业秩序混乱,经营者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贪图小便宜;IT渠道唯利是图,很容易被利用或玩弄……

畅销书作家、《中国的新革命》作者凌志军在书中写道:“(中关村)成功的关键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敏感、组织才能、串通和利用各种关系,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细心耕耘,卑躬屈膝地赔笑脸,恰到好处地拍马屁。”他更像在描述一个掮客,而不是知识时代的企业家。

在这样的市场中,汉王也不能用阳春白雪的现代企业管理术语来回顾自己。徐冬坚坦诚的说:高科技企业在迅速成长阶段哪里谈的上管理?大家都是天才,都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追逐梦想。汉王也是在成立五年后才开始打卡上班。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谈到品牌、价格体系、经销商体系等等。

但是,好在汉王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好在汉王十年就干了“识别”这一件事,好在从一开始汉王就决定要建立自己的体系王国,而“不是开一天两天的公司”,好在有这些想法的人都还在核心的团队里。无意中,汉王沉淀下一些基本的企业竞争力――的确,中关村的头十年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偶然大于必然的。

不过,徐冬坚还是一再强调:汉王不过刚刚从二级公路开到高速路口。但愿,这条路是驶离掮客拥挤的中关村。

像高科技企业一样战斗

虽然得益于掌握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但汉王科技在扩张的道路上依然相当谨慎。自己建工厂,甚至产品外壳都由自己做。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不找企业代工?徐冬坚说,因为汉王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渠道,汉王可以选择在合作企业的渠道里代销,可能一夜之间就在全国各地上千个网点看到汉王的产品,但是销售也会因此而受制于人,那是汉王所不想看到的。“汉王要做成一个百年品牌。”

“其实,我们不断在抗拒诱惑。”徐冬坚说。汉王的协议合作企业中不乏通过上市或各种融资规模上几十亿的。但是,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拿钱来做什么”,一定要想得很清楚。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把一家企业变成微软,也可以把它变成昙花一现的旧式中关村企业。

但是近来,汉王公司的人都发现,身边同事的步伐加快了,在办公室通道里跑步行进的人越来越多了。2007年,汉王也打算要上市了。

无论是建立自主品牌,还是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对于中关村企业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有消息称,一批中关村企业上市步伐已经走到最后关头,以软件为主的中关村企业集中于今年9月在香港主板或二板上市,更具实力的企业则正全力在内地主板寻找机会――在中关村,像真正地高科技的企业一样战斗的时机即将来临。

研发需要大量的钱,这也是所有高科技企业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在此前,汉王科技“这么多年一直用自己钱,”徐冬坚说,当然其中也得到国家的支持,比如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在中关村,得到国家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曾经是企业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但显然是有限的,也是非市场性的;而汉王科技曾经为了某项激动人心的科技创新进行公司内部集资。这些在中关村盛行的非正规企业资金获得方式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受到严峻挑战。

科技创新的方式也将有所不同。目前,虽然对于汉王科技来说,90%的市场份额,已经把竞争对手遥远的甩在身后,但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创新。如果说企业创业之初,是竞争团队之间的比较,那么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较量了。“竞争对手全部倒下了,但汉王到现在也没有做大。”徐冬坚和他的团队开始对原创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徐介绍说,汉王科技现在有300多人在做研发,平均每三个月就会有创新面世。这些创新已经不再是纯科技意义上的,而是根据市场反馈做出的系统改进或系列创新,这被看作科技创新脱离实验室走向产品化的标志。

李开复曾经说过中国缺乏创新文化。在旧式的中关村团队,可能的确有创新的冲动,而缺乏创新的文化;因为一个企业的创新文化一定是商业文化首先在企业中得以确认和建立后的才能被贯彻实践的。现在,对汉王科技们而言,正是这个时候。

不过,对中关村的科技精英们来说,从“热爱技术、与市场脱节”转变成“市场需要什么做什么”,实践起来还是非常难的。徐冬坚如是说。现在,汉王科技通过联席会、网络、“三加三”等方式将市场和研发联系起来。

“我们曾经一个月砸一辆奔驰。”徐说。有四年半的时间,一百多号研发人员,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决定把识别技术用在固定电话上倒腾出点创新。那个时候,整个研发团队每个人每个毛细血管都在激动,大家自己拿钱集资搞研发。可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证明这项创新是失败的。“5000万,损失了5000万。不是有技术肯投钱就可以的。”

这样的情况在中关村原创科技企业中十分常见。其中既有高科技研发的豪壮,但也有作为一个企业的失利。“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了,高科技创新也不能胡来了。”据介绍,汉王高峰的时候一年开发的项目多达43个,结果力量不够,导致一个项目需要做三年,给企业造成了亏损。

现在,汉王科技做创新产品要经过以下六问,才能立项开发:新产品是不是能解决用户的不适应问题,这样才会有市场;新产品是不是公司的主业;有没有空间,空间大不大,适合汉王科技的应该是什么事;是不是长线;有没有聚焦;能不能做到第一,有没有不可战胜的对手。在资源投入方面,也学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一部分放在改进细节方面,推动用户对产品的依赖;一部分用在创造新产品,解决用户不适应不便利不舒适的问题。

“量力而行”,避开强劲的竞争对手,不“以卵击石”,细节……等等,当这些理念进入到中关村的时候,中关村的改变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了。

但这样就能成功吗?“不好说。”现在技术出身的徐冬坚最常考虑的问题是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高科技产品的营销创新、渠道建设这些对于中关村企业来说都是需要正本清源的领域。汉王有自己独创的三维空间体系:产品通过渠道销售,技术通过厂家销售,应用通过行业营销,汉王还率先推出产品柜台销售演示,这是一种对高科技产品认知度的营销创新。

但更多的企业可能没有这么幸运。比如盗版横行扰乱零售市场、比如与厂家合作中被压低价格、与行业合作缺乏透明度,等等。

据了解,尽管汉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到流程紧密,但仍然因零售市场上的盗版损失过亿;虽然汉王科技在技术授权上已经成绩斐然,一些重要合作伙伴甚至主动提出和汉王签订长期合约,但价格却仍不能尽如人意;好在政府的12金工程中,税务、金融、交通、公安等系统都采用了汉王的手写识别和OCR识别技术,徐冬坚仍在不断慨叹:“中国高科技企业环境非常不容易,每天都是危机和挑战。”

据介绍,五年后,徐冬坚要带领他的团队开赴海外市场;2015年,汉王科技立志要进入国内500强。在此之前,用徐的话说,都是打基础的阶段,要在做一个真正的企业方面做一些改进,比如人才选拔、比如激励机制、比如决策机制,比如规范管理、比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等,都要做起来。

汉王科技们终究要离开中关村,但在离开前的十年里或许也会改变中关村。无论如何,只有像汉王科技这样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企业成长壮大起来,才能说是中关村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