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与鲥鱼的三场邂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与鲥鱼的三场邂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人喜欢什么味道,十几岁的时候已经确定。说起来有点宿命,十几岁的时候,味蕾初开,吃着什么就喜欢什么,这跟情窦初开逮谁爱谁一个样儿,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嗜好,都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从前的大户人家,注意给孩子尝试东南西北千滋百味,让孩子在味蕾初开之际,用舌头见识世界,避免狭隘、顽固,一辈子落入一种口味里。

如今,有些老板明明发达了,却不爱鱼翅爱咸酸菜,不爱鲍鱼爱腌萝卜,不爱燕窝爱泡饭,还爱咸鸭蛋、臭豆腐、臭霉千张……诸如此类非健康爱好,不见得是他不舍得花钱,或刻意扮酷给谁看,或是品质高尚坚持过简朴生活,这些偏嗜是早年生活的烙印,是“妈妈的味道”,无论去到天涯海角,一辈子都改不掉的。

我一直不敢评价鲥鱼,正是担心落入粤人的口味里。我与鲥鱼有过三场邂逅。第一次是在上海。2005年春夏之交,一位朋友领着我参加一位老板的饭局。老板是朋友的朋友,山长水远,我说不必了吧。朋友说:“要去,去吃鲥鱼!”鲥鱼是什么,我当时还没有概念,但听那口气,吃不上鲥鱼会终生遗憾。于是,我相跟着,坐上了朋友的朋友派来的轿车,东兜西转,最后穿过一个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来到一家人气极旺的上海本帮菜酒楼。进入包房,见到了朋友的朋友,一位朋友遍天下的米饭班主,他正热情地招呼着另外两拨估计也是奔鲥鱼而来的陌生人。就这样,毫不搭界的三拨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围坐成一桌。

幸好没多久,鲥鱼上来了,店家用一只60厘米的白瓷长碟盛着,揭盖一看,鳞光闪闪,好大一条鲥鱼,半边鱼身卧在碟里。朋友解释:鲥鱼都是一分为二,对半剖开卖的,一条太大,没有哪桌吃得下。只见这鲥鱼上铺了火腿、冬笋、香菇、葱条,唯一败相的是勾了一层厚厚的白芡汁。

这时,朋友的朋友介绍:鲥鱼是鱼中之王,长江第一鱼。它奔走于江海之间,春天膘肥脂厚的时候,它从海里回游到长江,在江里产卵,最好吃的就是这个时节。等它产完卵再往湖北、江西游去的时候,已经瘦骨嶙峋,失去美味。鲥鱼哪儿最好吃呢?鳞与肉之间的油脂层。

我吃了一口,第一反应竟是:这鱼肉不新鲜,里面的纤维收紧了!

环顾左右,大家仿佛被催眠一般齐声说好。我从小吃惯的鱼跟这鱼差别太大,这好从何来?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蒸鱼要勾厚芡。

回去一查鲥鱼,不得了!自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它。王安石说:“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坡说:“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郭沫若说:“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张爱玲说得最绝:“人生有三大恨事,第一恨鲥鱼多骨……”恨出于爱,鲥鱼之美令人无法割舍,人生多么无奈!这下,我要怀疑自己舌头了。

2007年到北京,当天晚上,快打烊的时分,我和两位朋友来到孔乙己酒楼。一看有长江鲥鱼,马上要一例。等鲥鱼上来一看,这回浇的不是厚芡汁,而是黑色酱汁,像豆豉汁,鱼身上虽有火腿丝和笋丝,但已被黑酱汁打压下去。那鱼肉竟然带着霉味,大家吃了几口就撂了筷子。服务员解释,鲥鱼见光即死,都是冰鲜的。据说明清两代,鲥鱼成贡品,从长江的镇江捕获,快马送抵京城要40多小时,跑死多少马不管,但皇上及众臣子吃到的,一定也是这种味道。

后来我知道,广东也有鲥鱼,从太平洋回游到珠江的,当地叫三黎(音)鱼。最擅长蒸鱼的顺德人用豉汁来蒸,凉瓜当辅料。先把豆豉、蒜蓉过油爆香,调味,上湿生粉,加花生油拌匀,放在凉瓜片上,三黎鱼斩件,夹着一片片铺了料的凉瓜,拼回鱼形才蒸。可惜长江一带不爱这么做。

第三次邂逅鲥鱼是2009年春夏,在北京的小南国。如果说从前吃过的鲥鱼都因为店子不正贻误出品的话,小南国应能拨乱反正,这是顶级上海菜馆呢。

小南国真的为鲥鱼做足了花头:先上来两只瓷质蜡烛炉,排好点上火,蜡光从洞眼里透上来,服务员说是为了保温。然后鲥鱼出场!盛鲥鱼的长碟架在蜡炉上。细看鱼身,上面清清爽爽地铺着火腿、姜片、杏鲍菇,红黄褐组成小方阵,像一面比利时国旗。服务员戴着白手套,一手持刀一手取叉,娴熟地把鲥鱼身上的鳞片整排卸下来,放鱼汁里泡着,往鱼身直划一刀,横拉三刀,鱼身顿成八块,再把刀探入鱼体,在鱼肉与脊骨相连处挑一下,为的是让它骨肉分离。

鲥鱼的骨丝白而软,像一根根白发。鱼肉比从前两次吃到的要鲜嫩,但难脱冰鲜品的味道。所幸鱼汁鲜美,鱼鳞与鱼肉之间的油脂层,滑腻厚味,脂质丰腴,感觉已经不是鱼,而是介于鱼与肉之间的一种荤菜,怪不得说鲥鱼脂肪占17%,蛋白质才占16%。

鲥鱼有这样的盛名,是从前的食物缺油吧?不知张爱玲的恨从何而来,而我,只爱她的句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