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金融人才的结构和质量,只有以市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进行包括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考核体系和就业实践等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现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市场导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稳定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07年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为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国家还没有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然而,美国经济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金融体系运行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仍健康运行。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体系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市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而是融入了全球金融市场中,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已于2006年就全面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国外金融机构已陆续落户中国,成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对手,对中国金融稳定带来较大考验。金融错配和低效率除了制约经济的发展,还会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除了顶层设计缺陷,由高校人才培养不到位所造成的金融人才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具体要求。中国高校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必由之路。

一、迅猛发展的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素质的要求

虽然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但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显示,2011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为69.66万亿美元,而同全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总额将近700万亿美元,中国也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股指期货。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亟需大量金融人才,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对金融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金融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素质。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

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是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理论也获得较快发展,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支撑全球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如布莱克和斯科尔斯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B-S期权定价模型,芝加哥交易所迅速将该模型应用于该期权交易所,时至今日,该模型及它的一些变形已被全球大多数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金融基础理论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全面了解金融法规、金融机构运作流程、金融产品的设计方法及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等基础理论知识。

(二)较强的学习能力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而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法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获取。虽然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会定期不定期给员工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但毕竟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新的理论知识需要金融从业人员自己去利用工作之余获取,现达的网络为其提供了方便的学习机会[]。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众多金融机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使金融市场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经济增长点。2012年7月,中央提出2020年中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创新也是金融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最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多是借鉴模仿国外已有产品,如股指期货,然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不但要守住国内市场,还要走出去,在国内外两块阵地上和国外金融机构同台竞技,因此,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将是赢得将来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

(四)敏锐的洞察能力

一个经济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金融又是经济体的核心,金融稳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财务和金融等领域的知识,正确判断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准确评估金融市场和自己所从事业的金融风险,确保收益的最大化和损失的最小化。

(五)坚韧不拔的意志

由于金融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所以金融系统必须是高效的,金融从业人员不得不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作为重要金融业务之一的投资银行业务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从业人员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选择好的项目,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和同业去竞争获取项目,项目签订协议后需要经历漫长而繁琐的上市业务辅导,最后还要经过层层报批争取辅导企业上市,这个过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放式基金的投资人可以随时要求基金公司赎回股份,回报率成为基金正常运营的唯一指标,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如何甄选和配置绩优证券以保证较高的回报率同时降低风险都使基金经理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理念不先进,培养目标模糊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除了极少数研究型人才搞基础性研究,绝大多数金融人才都是为机构服务,因此,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显得非常重要。从目前看,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非常小、培养计划严重脱离市场需求等方面[1]。专科生和本科生作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的课程过多,注重了宽口径,但专业技能训练不够;研究生培养方面,基础过程开设过多,对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不系统,部分内容陈旧

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面向市场设计课程内容是毕业生快速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工作岗位并创造效益的重要保证。目前,除了极少数知名的高校外,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差异很小,高校内部课程体系设置普通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以本科教学为例,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现融资、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都是金融学专业必修的课程,但不事先规划而同时开设这些课程必然会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为各个课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重复和交叉的内容较多,若专业负责人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科学设置授课时间和授课量,必然会使部分内容衔接不住,部分内容又重复,降低学生听课的效率。课程内容方面,多数教材都是根据前几年,甚至十多年前的文献资料编写的,与当前市场脱节,导致毕业生知识体系陈旧,无法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方法手段传统

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保证教学效果。我国自2000以来大规模扩招,绝大多数高校师资力量不够,导致大班授课成为主流,然而大班授课必然会使教师沿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差。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许多高校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纷纷开设金融专业,结果教师自身素质难以保证,教学多是照本宣科,更不用说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考核体系不科学,考核内容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牢固程度的重要手段。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只有极少数的高校进行了大胆改革,采用了灵活的考核方式,其它高校则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的问题。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有些学校虽然也采用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的办法,但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是考勤,失去了平时成绩存在的意义。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进行突击,不对的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便不会举一反三,扼杀了创新能力。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管理者为了简化管理,不提倡教师考核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工作量大,也不愿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和短缺的金融人才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但培养出数量众多,素质不高毕业生反而浪费社会资源并制约金融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就是指挥棒,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一)建立先进教育理念,强调市场导向功能

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来自外部的竞争和风险使中国金融人才问题凸现。打破常规,解放思路,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金融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发达国家的金融学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由于中外金融学教育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并不能照搬这些国家的经验,只能借鉴先进经验并建立适合自已的教育理念。针对当前金融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在金融学人才培养理念应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和前瞻性,并重视市场导向功能。与时俱进是指应根据金融业发展及金融学教育发展的动态及时更新观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重构课程系统并更新课程内容;开放性是指开门办学,与社会取得更多联系,让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学用相长;国际性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将中国金融市场视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设计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前瞻性是指对金融业及金融学教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金融人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是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层次、数量和质量,以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是否合理,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金融业需要每个层次的人才,而不同层次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不同[2]。以银行为例,前台工作人员主要进行日常业务工作,需要更多具体业务操作技能,强调执行能力,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能胜任;而后台工作人员主要进行业务战略规划、业务管理和产品设计等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研究生更为合适。针对不同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锻炼不同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专业负责人统筹规划,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信息量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安排授课时间及课时量,保证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阶段的学生都有自我学习能力,教师所指定的教材学生可以花较短的时间就能自习,若教师完全按教材组织课堂内容就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金融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最基础的金融理论,大部分金融理论都源于实践,若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引入案例,介绍理论的应用范围及价值,并引导学生解析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最好能够留出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或专题分析,必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每门课程至少安排两个教师同时开课,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教师的考核与选课学生的多少挂钩,这种倒逼机制也会促使教师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科学设计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部分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更重要在于学生的努力,课程考核会督促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原有把考试作为唯一考核手段会促使学生应试学习,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遏制创新性思考,因此,高校应在金融人才培养考核环节科学设计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金融学考核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减少基础理论考试在考核中所占比例,加大理论应用环节所占比重,除了正常的期末考试,教师应设计课堂讨论、课后案例情景分析及金融业务操作方案设计等内容,将前沿理论和当前热点问题融入到考核体系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专业实践力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机构去进行专业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业务技能,实现高校到工作单位的无缝链接。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用人单位也可以利用实习机会发现具有潜力的且可塑性强的金融人才,提前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期这些人才留在本单位,实现人才供需双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153-155.

[2]蒋海,刘少波.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南方经济,2004(4):37-39.

作者简介:奚宾(1979-),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