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十年间故乡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十年间故乡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路,是人间最令人尴尬的东西。假若你不幸走进那时的渭北乡村,就会发现,无论是走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大道上,或是走在曲里拐弯的巷道里,出门行路,总令你头痛无比,因为无论到哪个村子,只要行走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你一定会被尘土飞扬的马路折腾得灰头土脸,像刚从土窖里钻出来一样。

过了夏天,你可千万不要认为以后的路一定会很好走,因为随之而来的是阴雨连绵的秋天,此时会有另一种令你窘迫的路况在等着你。由于道路泥泞,人们只要出门,就不得不把裤腿挽得老高老高,甚至提着鞋子,走过一段又一段难行的路。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步行者,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走出困境。但是,假若你是骑着自行车,那肯定要倒大霉了。因为,在如此恶劣的路况下,你注定要艰难地推着自行车,腰酸腿疼人困脚乏地走过稀泥和着雨水的道路,在一些难走的路段,还要非常吃力地扛着自行车一点一点地往前挪。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是公路大发展的美好岁月,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公社号召修整社队路。原本弯曲的田塍,被社员们截弯取直,变成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干道;原本窄得只能过一架推车的小路,被整修得同时能驶过两辆大卡车。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与村之间的路面还铺上了煤渣,虽然道路仍然不平整,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新修道路的两旁,由正在上中学的我们栽上了杨树或泡桐,几年过去,这条道就变成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考上了大学。那年8月底的一天,黎明时分,我早早起床,和父亲、堂兄学娃套了一辆驴车,冒着连绵的秋雨,拉着行李走过漫长的乡间泥泞小道,翻过道路险峻的金水沟,跨过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经过3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火车站。我告别了亲人,独自一人坐上火车,7个小时后抵达西安。之后,再由西安中转,经过23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北京。总共不过1300公里的路程,我竟然走了将近两天两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在回乡时,发现家乡的路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县里动员各种力量,多方筹资,在金水沟修建了一座大桥,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再次探家,翻沟只用了不到5分钟。要知道以前走这段路,要用两个多小时。

路的变化,不仅仅是在我的故乡,现在从老家到西安,火车的行程也缩短到4个多小时,西安到北京变成了18小时。经过六次火车大提速,从西安到北京的旅途时间,已经缩短为11个小时。我再从老家到西安,因为修了高速公路,坐大巴1个半小时就可到达。这真是,三十年间故乡路,艰难行程变通途。

就在我着手写这篇文章前,父母在电话中告诉我,我家门前的那条巷道已经变成了花红柳绿的水泥路,起始于2006年的村际道路和村内巷道硬化工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到这个消息,我由衷地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上世纪90年代,一次携女儿回家过年,年幼的女儿看到家乡泥泞不堪的土路时曾说:长大了,我一定要将老家的路修成铁路。

当时,我感慨万端。孩子没有忘记农村――这个孕育了城市文化的生命之根!

张亚斌陕西合阳人,198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