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选秀 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选秀 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的媒体电视节目,以表演、选秀、摆酷为主,能够与“美国之声”这样的节目媲美的,实在不多,这档节目融表演、点评、选秀、观众参与为一体,在声歌炫舞的看台上,撩拨起观众的情绪,使你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尖叫、哭泣、呐喊、欢语……

“美国之声”是一档自娱性极高的选秀节目,它的魅力在于歌者与评委在互相不能面视的情况下,仅凭耳力来判断是否选择演唱者为徒。台上的评委仅有四人,均为美国流行歌坛大腕。如果歌者同时被四位看中,那么,所剩下的就得由歌手自己根据演唱路子来选择谁能够指导你的导师。这种“双向选择”的游戏规则,撩拨起了场内和电视观众的激情,有些振臂呐喊,有的惊声尖叫,台上歌声扬起,台下呜嘘呐喊,整个演播厅被滚滚热潮所淹没。正当不少人为美国这档风靡全球的电视选秀节目拍手叫好时,舆论却发出另样的声响——“美国之声”并非美国原创,节目的源头不在美利坚合众国而在荷兰。这个疑问,给观众丢下一个话题,美国是当今唯一的文化超级大国,何以去剽窃或模仿荷兰的电视娱乐节目?带着疑问,2010年,我作为国家派往美国的访问学者,在美国驻足一年,原本想研究美国乡村音乐,也不得不趋鹜此道,解国内音乐爱好者内心之疑。

在美国,电视节目播出不受联邦政府管控,节目的生存状况取决于观众的喜乐热度。为了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各大电视媒体绞尽脑汁“编故事”,为的是在社会上获取声誉,以增加节目存活的机会。美国文化最大特点是多元和包容,“拿来主义”思维风行于世,这就节省了在原创节目时的劳累之苦。“拿来”有剽窃之嫌,可一切又似乎合情合理。当代美国最受宠爱的大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中言道:“人类所有的知识皆可从前人那里获取,所不同的是,在现代思维的支配下,知识传承要不断更新,才能够为我所用。”此番话道出了“美国之声”从荷兰盗版,尔后称其为“美国货”的理由。不仅如此,除“美国之声”外,美国娱乐节目多见受他国文化影响。“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源自英国,“幸存者”(survivor)也是参照了一个瑞典成功的电视节目《鲁滨逊探险》。我们没有深究,在美国其它节目如:“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也名“学徒”,“极速前进”(the amazingrace),“单身贵族”(the bachelor),“成交不成交”(deal ornot deal),“美国达人”(American get talents),“每日秀”(thedaily show),“大兄”(big brother)等,有多少他国文化的元素?美国兼容异域文化,尽可不必惊讶,只在说明世界文化正朝着趋同的方向前行,这是信息社会的使然,也是文化现代化的结果。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美国之声”借助美国强大的媒体包装,新颖的节目再生技术,流行歌霸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走出了“荷兰之声”那雅朴、呆滞的舞台模式。至今为止,全世界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美国电视这档节目中,它旋风般地波及欧洲诸国,掀动青年的激情,撩拨起他们想成为未来明星的梦幻。美国是梦幻的天堂,学会造梦,并沉迷于此,是每个美国人都必须学会的一种“逃生”技能,它教会你远离生活的纷扰,勾勒迷人的梦幻,挣脱生活的藩篱,步入理想的世界。事实上,美国这个国度没有什么约定俗成和清规戒律,奥巴马实现了有色人种也能够当总统的梦想。我们完全能理解“美国之声”与“美国梦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生活得好一些,绝大多数年轻人相信:“突破现状,寻觅未知”是他们唯一的生存选择。

“美国之声”源于荷兰,荷兰在研发“荷兰之声”节目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将这档节目推向世界,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选秀节目呢?想必,持理性思维的人一定会刨根问底,去追寻源流,探索文化原汁原味的生态情节。以风力发电闻名的荷兰,在研发电视娱乐节目上具备世界文化眼光,2010年9月在荷兰首次播出“荷兰之声”,不久,媒体为之轰动。荷兰电视节目很快就赢得世界同行们的认可,从这个小小的区域,一跃成为欧洲各地,成为一种普世的文化价值被媒体接纳。谈起荷兰,我们得花点笔墨对这个国家的发展来一番简短叙述。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文化大国,当时的绘画、音乐为世人所瞩目。自凡,高在画界崛起后,荷兰的绘画艺术一直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出现在荷兰画坛的伦勃朗、哈尔斯、弗美尔、蒙德里安等,均为画坛的稀世之宝,他们的绘画艺术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就音乐而论,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交响乐团,这些乐团分别受过卡拉扬等著名指挥的调教。荷兰的歌剧也久负盛名,音乐演出从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作品、古典音乐贝多芬、海顿、莫扎特到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作品,艺术珍品源源流出,高质量的乐团蹿红欧洲诸国。世人惊觉,荷兰已经摆脱人们对它风车发电单一科技手段的小国印象,一跃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把自己高标于欧洲文化强林的指标上。荷兰是一个融汇欧洲诸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这一特征与它的国史有关。在文化上称雄世界的荷兰,却在历次战争中受尽,帝国主义的铁蹄屡次蹂躏这个欧洲小国。荷兰原来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同为世界航海大国。1795年,法国军队强行登陆荷兰,法国国歌《马赛曲》融入到荷兰的管弦乐队里;1806年在法国统治下成立荷兰王国,1815年同比利时成立联合王国;1830年又脱离比利时而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国又被德国占领……荷兰,在凄风苦雨中飘摇!一个丧失的国家是没有文化可言的。“二战”结束后,荷兰梦想成为欧洲强国,以恢复它原本的地位。从足球、音乐、绘画到宠物“荷兰猪”,荷兰崛地而起的精神,驱使它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世界认可,文化强国成为其拯救国家命运的最强音。论及文化二字,给人以思绪。文化,不是纯精神的,它更是一种产业,它不仅能够带动国家的政治、经济腾飞,还能够使国家和民族产生一种很强的凝聚力。文化(culture)从狭义上来说,一般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阔而视之,它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载体,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包含着国家民族太多不能言语的内容和思想。基于此点,荷兰从“二战”后就—直想成为引导欧洲文化的强国,在左冲右突之后,2010年,“荷兰之声”终于能够代表荷兰文化的全部要义,从一个国家流传到另一个国家,成为欧洲电视媒体互相借鉴的文化模式,荷兰的电视文化也由此跻身世界文化强林之列。

在美国,能够与“美国之声”节目对阵的节目还有“美国偶像”、“舞林争霸”、“与星共舞”,在这些娱乐类节目中,电视台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人生的舞台。“美国之声”与“美国达人秀”节目有点类似,但又不尽相同,“美国达人秀”的选秀形式与“美国之声”一样,同样是评委按动手中的按钮,决定参与者表演的时间和是否继续下去。所不同的是,达人秀是表演者面对评委,这给评委留下主观的批判意识。“美国之声”却是表演者看不见评委,只能够靠自身的实力和演唱的效果感化评委和听者,为自己赢得选票。另一点区别还在于,“美国达人秀”节目参与者不仅有歌手,还有舞蹈节目、魔术师、喜剧演员,给人“大杂烩”之感。“美国之声”单为歌者,要求演唱者的唱功和乐感,节目融歌、舞、乐、表演、话剧、电视评论为一体。同时,这档节目对歌唱者和评论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评论者,均在事先未曾谋面的情形下进行。当舞台上华灯高悬,歌者溢出心中的旋律,如泣如诉,声泪俱下,美妙的歌声合着歌者的人生经历,活脱脱地展现给观者,使你的情感受到感染,心弦受到撞击,进而陶醉其间,体验人生成功的快乐,或品尝失败的辛酸。无论无何,“美国之声”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悦人的舞台演出形式,给人留下快乐的感受,对节目成功的缘由,我们不妨梳理一番。首先,台上的评委,均为当今最受青年人欢迎的歌星,由当红明星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席洛·格林、亚当·莱文、布鲁克·希尔顿四人组成搭档,对现场的歌手进行点评和挑选。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ChristinaAguilera)是继美国性感歌星麦当娜之后又一个最受媒体追捧的歌手,她有5支单曲赢得美国音乐最高流行音乐大奖格莱美音乐奖,流行的歌曲有《美丽如我》《梦幻的眼睛》。席洛·格林是美国当红有色人种歌手,在流行乐坛上被誉为hip-hop顶级艺人,有即兴编曲演唱的能力。亚当·莱文是美国新灵魂摇滚乐队主唱、吉他手和爵士鼓手,音乐感觉极佳。布鲁克·希尔顿也是一方音乐霸主,他是美国当今乡村音乐最受欢迎的青年歌手,嘶哑的声音和略带悲凉的情调,征服了无以计数的歌迷。四位评委在无数次的全国音乐大赛中屡屡获奖。从全国最高的格莱美音乐大奖到美国乡村音乐大赛奖,四位评委都曾自豪地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他们是偶像,是美国青年人顶礼膜拜的成功人士。在“美国之声”节目中,一经这四位评委中的_人选上,歌者将步入音乐的殿堂,在日后的演唱、比赛中受到他们的调教,直至将你引入成功之道。其次,“美国之声”是实现美国青年人梦想的地方,青年人趋之若鹜地将激情投身到“美国之声”间,主要为的是去圆梦,实现一夜成星的梦想。当今社会人才济济,稍不留神,就会被红尘掩埋。能够在电视节目上露脸,不仅让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之一惊,还能为自身带来广告效应,为将来择业创造机会。再次,青年人勇于在舞台上打拼,他们很想借此机会锻炼自己,比赛的成败可以忽略不计,练就心智,磨砺人生才是目的。投身“美国之声”的选手大多是学生,面对人海茫茫,知识杂沓,就业机会渺茫的现实,不少青年深感迷惑困顿,明天的饭碗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这些困扰美国青年的社会问题,像雾霾一样萦绕在他们心间。饱受择业之苦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自己在复杂多变的人生舞台上,处变不惊,应对自如的话,难免失败。能够在“美国之声”节目中出镜,面对炫目的灯光和全国亿万观众,心不旋动,腿不发颤,表达自如,精神松弛,借机练就自身,为将来筹备能量。“美国之声”蹿红社会的真正缘由,可能还不止于此。笔端之言,不必深究,更多的社会现象,还得留给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去研究。

当经济热浪呼啸而来时,大众媒体所制造的一夜成名的梦幻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我们很容易沉迷于炫彩舞台所呈现的那些声音世界里,感受逃离现实生活尘埃,投入梦幻世界所带来的升腾感觉。“美国之声”所勾勒出的梦幻美景,所编织的神奇故事,使其不少人卷入这个漩涡中间,摇曳迷幻,笙歌呐喊。“美国之声”带着少有的流行元素和现代音乐文化内涵被社会热议,为青年人寻求梦幻般的世界,打开了一条宣泄激情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