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和村子终于跑到一条道上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宽阔的水泥道路,把金黄色稻田分开,让稻香深处的村庄展示出美丽的容颜。别墅样的村居,花园式的院落,设施齐全的广场……大荒地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展现出勃勃生机。
真正尝到了种田的甜头
走进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映入眼帘的是稻浪千顷、新房排排,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功能齐全的生活设施,处处展现着村企共建新农村的发展成果。大荒地村以绿色优质水稻、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为重点,2010年村经济总量达到了10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成了一个富裕村。
成立于2000年的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让大荒地村1300多公顷水田变成了有机米生产基地,一种适应于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新的农业生产机制在大荒地以及周边农村不断拓展,大荒地村借助企业的发展,不仅高价流转土地,而且每家可以出一个人到公司去上班,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外出打工,达到了村企共建、合作双赢的目标。
“方条田、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现代化育苗棚,这都已经成为我们村水稻种植的标志了,产量不仅提高了,而且现代农业科技也能很好地应用。我们村从1964年就开始种水田,最近几年才真正看到水田的发展潜力,尝到了种田的甜头。”大荒地村党委副书记管作新说。
不用伸手就能拿到收入
村民姜启录在东福米业的有机农场里工作,而且还兼任厂里的农技师。在一个温室大棚和农机车棚围成的院子里,姜启录说:“我们家的1.8公顷水田都流转了,村里按每公顷1.3万元的价格给租金,加上国家给的各种补贴每公顷大约2500元,我不用伸手就能从土地上收入2.79万元。”
“不仅如此,企业还按照实际需要,安排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到企业上班,全村共有劳动力1400多人,至少有900人在各个企业上班。这样一来种地收益无风险,打工还能有收入。”管作新说。
66岁的村民乔明儒家的客厅壁橱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农业书籍,还有大量的关于农业政策、农业科技方面的报摘等。忙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不仅学会了木工、机修等技术活,还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好把式,土地流转后,他成了公司的农业技术员。
乔明儒说:“刚开始,东福米业是订单管理,组织签订单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要求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但不能完全杜绝一些农民偷偷地到地里撒一把化肥、喷一遍农药,现在土地集中起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土地集中流转后,企业开始着手进行节水改造,建设方条田。“我们正在对所有的土地进行地下管道施工建设,这样可节约水资源,也有利于改造方条田,每块方条田有3500-4000平方米,田埂少了又可增加土地面积1.5%。同时,田块大了也方便机械作业,为水稻绿色有机种植创造了条件。”管作新说。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尝试
“2010年3月,大荒地村选举产生了由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任党委书记的新一届‘两委’班子。村企合一党委的成立,推动大荒地村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吉林市农委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张影说。
“作为民营企业,与大荒地村开展村企共建,在解决了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问题的同时,也为村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尤其是村企党委成立以来,企业与村子终于跑到一条道上,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新当选的大荒地村党委书记刘延东说。
“当上村党委书记就要真干事,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支持咱。”东福集团发展的基础是土地,是水稻。目前,集团正在逐步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同时通过循环经济,把稻草加工成颗粒燃料,用于农民住房集中供暖,因此而产生的燃烧废料又是很好的有机肥。
“粮食是黄金产业,啥时候都离不了,种好地多打粮,还要农民富裕,是党和国家的愿望,也是我们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望着金黄的稻田,刘延东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