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纳络酮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纳络酮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脑梗塞;纳络酮;穴位注射

纳络酮系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1981年Baskin首次报道用纳络酮0.4 mg静注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后,纳络酮渐被用于治疗脑梗死;而针刺能改善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不平衡的功能状态,促进脑功能恢复和瘫肢肌力的恢复。我们采用纳络酮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3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经治71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选标准:发病48 h内入院,初次发病或再次发作,但以前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者,无严重心脏、肝、肾并发症,未行溶栓治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58±9.5)岁。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9±8.9)岁。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穴位注射治疗选穴:上肢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选环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均取患侧)。每次治疗上下肢各选2~3个穴位,交替使用。穴位用药:纳络酮0.8 mg(2 ml)。注射方法:以5~7号针头,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捻转提插至“得气”,回抽无血,缓慢推药,每穴0.5 ml,1次/d,连用2周。

2.1.2常规治疗发病48 h内常规用静滴维脑路通0.5 g、胞二膦胆碱2.0 g,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 g 1次/d,连用1周改为100 mg 1次/d、尼莫地平40 mg 3次/d。

2.2对照组同治疗组常规治疗。

2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药物,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疗效评分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I指数对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

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5结果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治疗后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

6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中由许多内源性介质、缺氧缺血和糖利用障碍等诱发,而内源性神经介质特别是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增加,能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损害,进而导致语言、肢体障碍、神志改变甚至昏迷。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动物实验和临床检测均发现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均升高。内啡肽能降低缺血区的血流量,随着时间延长,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影响神经元活动,加速缺血区组织形态改变,由功能损伤发展为器质性改变。缺血性脑梗死为内科急重症,其预后与治疗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合理使用激酶类药、脑保护剂、脱水剂,纠正酸碱平衡及低氧血症的同时,正确选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络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它具有拮抗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因子作用,能阻断β-内啡肽的毒性作用,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灌注,改善脑缺血,这些均对防治脑缺血性神经损伤有积极意义。

此外纳络酮本身尚有稳定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防止酯质过氧化,促进环磷酸腺苷合成,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实验证明该药能明显改善脑和脊髓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能限制缺血损伤范围。

针刺能改善微循环,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还引起脑电图的α波抑制和β波增加,从而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及内抑制过程,同时脑血流图的容积、波幅增高,脑血管紧张度降低,脑血管供血增加,并对中枢神经不平衡的功能状态有调整作用,有利于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亦可使患、健侧脑电幅度升高,尤以患侧为著,从而有利于肌力的恢复。

祖国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多为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经脉不通、气虚血瘀所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筋宗,故取阳明经穴为主,使气血充盈,涤荡痰浊,经络通达。而纳络酮和穴位注射的合用正是药物与针刺的结合,并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