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磁力、张力、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磁力、张力、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核心在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凸显现代教学的民主、主动、开放、科学、高效等特征,打造充满“磁力张力活力”的高中数学课堂,是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理想课堂;磁力;张力;活力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的研究,源远流长。一些名人名作,诸如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也有一些普通教师,一方面,强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另一方面,在此语境下耳濡目染,行以成之。但是,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如何才能采用尊重、鼓舞、指导、理解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多向交互影响,打造一个充满磁力的高中数学课堂?本文所提出的“磁力、张力、活力”教学正是源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渴望通过“新的期望与突围”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所改善。

一、理想课堂首先是有磁力的课堂

所谓磁力,即“讲授、实验、对话、演示、表演、游戏、欣赏、练习……”等教学活动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犹如磁场中那无数条多边的立体的“磁力线”,吸引学生主动投入、争先思考、互相策应,深度体验,使学生口、耳、眼、手等肢体感官得以全面参与并交替休息,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构建磁力课堂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所谓:“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牵引、善于组织、善于给学生“搭梯子”,善于把学生从“边缘地带”拉回“中心地带”,努力强化问题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能够发现无数深邃的问题。

以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教材第2章“圆锥曲线”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把一条细绳的两端都固定在木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此时笔尖(即所谓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问题2.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木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将会是什么曲线?

问题3.刚刚的演示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笔尖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问题4.就这个条件而言,它与圆满足的几何条件的区别是什么?联系又是什么?

细究以上4个问题,我们发现,该教师建构了一个问题群,一环套一环,全部教学活动被发现问题、思辩问题、探究问题磁石般地紧紧吸引着。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一定能为接下来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创设问题氛围时,我们提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也许,有时这样的挑战会使学生一时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但过后就会茅塞顿开,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理想课堂应该是有张力的课堂

所谓张力,可解读为尧斯的“期待视野”与教学材料之间形成的某种落差,或可喻指为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所谓的“陌生化”。正是这种“落差和陌生”才能形成张力,即思维展扩力。像静态的水拥有表面凸起一样,以此形成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所造成的那种异乎寻常、出乎意料的认知效应和情感体验。

如何制造张力?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教师要引领学生至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领会与同化。即通过转换命题,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对此,师生必须在相互依赖彼此支持中,在信息双向传递、双向突破的基础上,着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去辨、去悟,从而迈进充满张力的境界之中。

如何制造张力?教师可以在生与生之间制造张力。比如:中等生往前迈一大步,差生也往前迈一小步。“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制造并消除生生之间的张力,实现优生和差生的“双赢”,这样的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被极大地充盈着、拓展着、延伸着、升华着……

如何制造张力?真实地面对有缺憾的教学环节就能产生张力。当师生共同对课堂中的缺憾进行互相校正、互相完善之时,可以说,一段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新的旅程开始了。而这种完美和缺憾之间的反观和对话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随时都可能唤醒学生曾一度沉睡的潜能。这样的课始终充满悬念,因而有可能产生诸多亮点,让学生为之陶醉,进入快乐的思维境界。

三、理想课堂应当是有活力的课堂

既然教学的活力是由智慧的活水浇灌而成的,教师如何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智慧呢?一段扣人心弦的激语,一个出人意料的妙想、一个令人“吃惊”的疑问,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段看似结束却又“死灰复燃”的教学历程,也许就是点亮学生心灵的长明灯火。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不断调控,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时,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如何判定一条直线和平面垂直呢?如果直线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可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吗?”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桌面和笔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同时引导学生举出反例:一条直线与平面斜交。可以在平面内先找到一条与斜线垂直相交的直线,再把这条直线平移。教师及时通过多媒体同步展示学生所举出的反例,增强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乘胜追击,引导学生衍生出新的问题的生成点,做为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至少,学生会产生以下认知或疑问: “无数”并不等价于“任何”;由于平面内直线的任意性,给证明和判断空间中的线面垂直带来不便;在平面内找到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就足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呢?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新的生成点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经过如此“丰满”的探究,相信学生必将对线面垂直的定义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追求充满“磁力、张力、活力”的理想境界,归根结底离不开教师的理想与素质。教师个人的形象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会在无形中从课外走向课内,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感情。能否打造一个多元、多侧向、多维度并且高效优质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在积极营造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课堂情境的同时,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切有赖于高中数学教师不懈地努力,有赖于每一个默默关注新课改的有心之人的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