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偷”的嗜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偷”的嗜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孩子哪儿哪儿都挺可爱的,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偷别人的东西了!”身材魁梧的父亲道出自己对教育现在才5岁的儿子那份无可奈何的心情。

“有一次,我跟他一起清理玩具箱,结果发现几个奥特曼的玩具,他以前总哭着喊着让我给买,我没答应。这一下出来好几个一定不是我们给买的。于是我就问他,他倒是很坦率地说:‘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我追问:‘你拿回来老师知道吗?’儿子摇摇脑袋,说:‘不知道,我没告诉老师。’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来?’他说:‘因为好玩呀。’我当时一听就急了!这不是偷嘛!火一下就上来了,呵斥他:‘你知道这叫什么行为吗?!这是偷!’我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听懂了还是被我吓到了,反正小嘴一咧就哭了。”

“本来以为这次吓唬了一次,以后他不敢了吧?可谁知道,没过多久我从他衣服兜里又翻出几张小卡片,幼儿园给他们游戏用的那种。之后又断断续续地发现这孩子不是从幼儿园带回来小玩具就是把小朋友的东西带回来。最后连老师都发现了,找我们谈了话。我这个当爹的脸上太没面子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根本没用,还是这样。我们家没有这方面的遗传呀!”

我想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大概都会非常紧张,因为“偷”字带着浓重的道德败坏的色彩,试想一个5岁孩子被印刻上“小偷”标签时,家长作何心情吧?我想上面那位父亲焦灼的心情,无奈的表达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么小的孩子真的在品行上有问题吗?作为家长,遇到孩子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呢?

其实,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生理发育的特征

解释这个问题,我想也许可以先从生理发育的角度上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对主客体的意识不够清晰,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偷或拿别人的东西,自己喜欢的就要占有,就属于自己。于此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一切新鲜事物哪怕是一颗小石子,一张糖纸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占有欲。加之该阶段孩子的意志努力水平较低,控制行为的能力很弱,因此会出现家长屡次提醒都没有作用的情况。

未被满足的基本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要给予必要的满足。曾听到一位家长这样描述女儿偷拿小朋友的蜡笔的事情,起先是女儿再三向父母要求买蜡笔,但是由于父母不明原因,觉得孩子是在攀比因此没有及时满足,后来在女儿的“赃物”中发现了蜡笔。经了解才知道原来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蜡笔画,其他小朋友都有,而女儿没有,因此才拿了别人的。

未被限制的物质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孩子“拿来主义”的行为,也可能与这个原因有关。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我们发现在学龄期的儿童身上也存在类似的行为,然而背后的动机与幼儿时期相比可能存在一些不同。

1.报复心理。如果孩子在学习、人际关系上受到挫折,比如经常被批评、排斥,或者常常被父母评价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可能就用这种方式来报复对方或他人,看到别人特别是他所恨的人着急、生气,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虽然也知道不对,但冲动来临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家长、老师、同学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减少他的挫折体验,尤其是父母应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表现出众的地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还可以教给他恰当的排解自己痛苦的方法,严重时,应该进行心理治疗。

2.唤起家长的关注。有些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或是家长的原因,得到的关心很少,孩子便经常做些恶作剧、惹些是非,这样可以换取家长、老师过问一下、关心一下,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遇到这类的情况,也许需要父母要拿出足够的耐心与时间与孩子相处,积极地关注、欣赏孩子的成长。

特别提示: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可塑的过程。因此,家长切不可用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这种行为,避免用讽刺阴损的语言挖苦孩子,或大声呵斥、惩罚、打骂孩子,更不能给孩子冠以“小偷”的标签。

虽然孩子这样的行为应进行必要的制止,但合理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行为的可耻与孩子内心的可耻在教育时应特别注意区分,教育方式不得当会导致孩子将可耻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从此认为自己是一个可耻的不受欢迎的人,这样一来孩子的自尊心便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对于今后自信心的培养,乐群性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建设性的方式需要家长能够以关心的态度询问孩子拿别人东西背后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想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温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感到不愉快,应尽快将物品归还他人。也可以适当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去体会自己心爱之物被别人拿走后的感受,逐渐培养孩子建构起“你、我、他”的明确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