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法与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依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突破固有的单一灌输的封闭状态,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综合的学习氛围中;在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中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94-02
引言
目前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地位不断凸显,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任务型教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课堂面授和计算机网络教学来实现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智能是在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1]。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拥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这八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习个体只是在八种智能方面所拥有的程度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他的智能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以引导和开发,激发学生智能优势,弥补学生智能劣势。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师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们的优势和劣势来设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这种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任务型教法学产生的背景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是以任务为核心,强调“在学习中激发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参与、互动、合作等方式,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2]。任务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语言形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所提出的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倡以学习者智能优势为设计学习任务的原则,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真实的日常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实现“在学习中激发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的具体步骤
(一)确定课程目标
开发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学生学习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突破了原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综合的学习机会,其最终目标应是让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来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必须把促进学生每一个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主要的课程目标。
(二)拓展课程内容,完善表现形式
大学英语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法要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活动类型,就必须实现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相同的课程内容在表达时以多种方式展现,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们的智力潜能。所以,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个体的智能优势为设计教学的前提,以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依托,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另外,任务型教学内容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把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根植于学生的本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3]。总之,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只有实现任务型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学生才能按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效地摄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智能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三)关注课程实施,发挥主体价值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来进行组织,以自主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地探索和主动地研究来进行任务的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使其能够自主开发多种智能[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任务解决方案的提出、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与检验均应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与自我意识的提升。同时,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也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智能优势的激发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以外,也不能忽视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必须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和协助作用。
(四)依据多元智能倾向分组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有效融合多种智能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智能优势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其优势智能,弥补劣势智能,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注重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多元智能倾向来主导课堂,笔者采用学生资源组合分组的办法,按照智能优劣分布,将本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智能组如:语言智能组、逻辑智能组、空间视觉智能组、自我认识智能组、人际关系智能组、自然观察者智能组等。这种划分有利于教师正确了解自己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以便于分派不同的教学任务。
(五)课堂的整合
在多元智能与教学任务的整合过程中,笔者按照《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的教学设置内容和教学特点,从每册书的八个单元中筛选出2~3个主题,根据每个主题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每单元利用半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同学们完成任务成果的展示。下面笔者就以学生喜欢的第二册Unit3中的Advertisement这一主题为例来具体阐述多元智能与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鉴于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各异,笔者根据不同的智能组,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
1.布置逻辑智能组的同学充分利用因特网的共享资源,上网搜索国内外尽可能多的精彩广告短片以及广告语等,并以广告的主题为线索将其罗列呈现。
2.布置语言智能组的同学准备陈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广告。并且阐述一下自己喜欢这则广告的理由。
3.布置空间视觉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模仿,绘制出简单的广告海报,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对某一产品的了解都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4.布置自我认识组的同学创设一个特定的广告短片的情境,编排一个简短的英语广告。
5.布置自然观察及人际关系智能组的同学仔细评判各个小组的活动,与教师一起将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最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超水平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逻辑智能组的同学找到的精彩广告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记得其中有一则公益广告,是关于提醒人们开车时要系好安全带,看后大家都非常震撼;还有一则是德国大众Polo汽车的广告也非常有趣。语言智能组的同学推选出一个代表用英语为大家模仿了一段IBM在CCTV12中做的英文广告进行了陈述。自我认识组的同学们模仿了一个联想ThinkPad的广告,为大家表演了一段一个人拿着某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当砧板和烤盘使的全过程。先拿它当砧板来切菜拍骨头,然后放在水龙头下清洗,再然后把它放在烤炉里当烤盘去烤饼。然后用它当盘子,把饼放在上面端给别人吃,最后开机竟然没事儿。整个表演的过程需要全部小组成员的参与,在他们准备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习能力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协作能力。当然教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要充分顾及每个同学的优势和劣势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提高智能,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把不同智能优势的同学有目的,有意识地穿插在一起,要求智能强势的同学带动智能弱势的同学,共同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年的不断实践,参与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同学在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能够在课下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加强了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开阔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与多元智能相应的多元任务,培养学生们解决任务的能力,使教学活动朝着有利于发展学生们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方向进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具体分析教材,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传授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要寻找与多元智能相结合的任务切入点,分析学生的智能特点,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M].New York:Basic Booksinc,1983:36-38.
[2]Nunan David.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35-36.
[3]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7-48.
[4]孟庆彬.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J].学科教学探索,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