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样欣喜“同学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样欣喜“同学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同学聚会,抚今叹昔,感慨良多。

想当初同学少年,如今老来做伴,再续友情,一同分担烦恼忧愁,分享健康快乐,生活因此更加有滋有味。

故事篇

唱戏将他们聚到一起――少年同学,老年伙伴

文/宇 凡

想当初同学少年,同台演戏

上师大校友戏曲沙龙的老同志们四十多年前都是同窗,想当初同学少年,都是文艺骨干,对戏曲的热爱,使他们都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文工团戏曲队。

吕熊麟、陈金元、严宝根、周慕洁四位同志分属不同年级,先后担任过戏曲队的队长,他们分别来自中文系、化学系、数学系、俄文系。生性开朗活泼的周慕洁说:“当初知道师大有戏曲队,我很兴奋,我当时还是预科生,就是在师大附中里读高中,看见这些大学生哥哥、姐姐在一起唱戏,很羡慕,一知道他们吸收预科生,马上报名参加,当时还要经过考试,才能被录取呢。”陈金元附和道:“是啊,你当时还是扎着辫子的小姑娘呢。”

当时的戏曲队分成沪剧、越剧、说唱、伴奏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组长,每逢星期二下课,必然组织一次活动,排练节目。有时候,为了汇报演出,加紧演练,星期二9点晚自习结束,还凑在一起彩排。同学们吹拉弹唱样样自己来,曲目都是结合当时的形势,自编、自导、自演的,布景也由自己做。记得当时的保留曲目有沪剧表演唱《南京路上好八连》、说唱《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米》等。每隔两个星期,必然在学校礼堂里演出一场。戏曲组的表演水平相当高,还曾被邀请去当时的徐汇区工人俱乐部表演,由工人俱乐部提供服装和场地,还对外售票,照样场场客满。

把老同学一个一个找回来

戏曲组的活动到1963年也就终止了,同学们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搬迁,流散各地,自然失去了联系。

1995年前后一段时间,社会上开始流行老同学聚会。原戏曲组组长陈金元是一个热心人,看到社会上这股同学聚会的热潮,更惦记当初和自己在一起唱戏的老同学们了。他和老同学王幼涛一直有联络,后者当时在上海电台990频道担任总编,陈金元将找老同学聚会的念头和王幼涛一说,王幼涛积极赞成。

陈金元曾在公安局文教保卫处工作,找人对他来说有便利之处,他按照最初戏曲组的同学们的通讯录挨家挨户寻找,有的打电话,有的写信,有的登门拜访,有的托其他同学带信,几经周折,终于将同学们一一找回来了。有的同学多年不见,当叩开同学家的门,两人对视打量良久,同学往往会一声惊呼“原来是你啊”,然后连声感叹。

说起寻找老同学孙缨,更具戏剧性。陈金元回忆起做学生的时候,曾在孙缨家里吃过一顿饭,依稀记得她家住在静安寺附近的一条弄堂里。陈金元老师遂按照记忆中的印象找到那里,弄堂还在,再凭借印象找到那所老房子,向周围邻居打听。陈金元向邻居们描述道:“有一家人家,父亲是药房经理,家里大约有五六个孩子,有一个女孩是读师范的……”结果,总算有邻居提供了联络方式,再辗转打听到孙缨在地处松江的上师大附属外国语中学任教。

再聚首,老伙伴开开心心度晚年

同学们就这样一个个接上了头,谈起继续唱戏的事情,同学们纷纷赞同,因聚会场地较难找,不少同学还主动提供活动场所,诸如:当时担任卢湾区打浦中学校长的钱巧珍、卢湾区向明中学语文老师杨雨娟、静安区京西中学教师李斌、长宁区特级化学教师陈基福等。大家还曾在陈基福的大办公室里相聚了几次。

同学们如今都六七十岁了,还聚在一起唱戏、闹腾,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家里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老长辈,得端着架子,和老同学聚会可不用顾忌这些,都成了当初的姑娘、小伙。平时不苟言笑的老爷爷拍照片时,竟然会做V字的手势。

聚会从单纯的唱戏自娱自乐,发展到每年年底吃一次年夜饭,再到每隔一段时间聚餐。这个特殊的同学会从1995年持续到现在,眼看同学们都近70岁了,于是大家提议,为自己的同学过70岁大寿。

陈金元老师说:“在家里过生日的味道和在同学中间过生日的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在家里,作为老长辈,子孙为自己祝寿,只是坐坐、看看、笑笑,而在同龄人中间则不同,可以彻底放开。”能说会唱的同学们还特意为过生日的同学献上改编过的《寿星开篇》,长宁区安化二中教师张春莲将原来八仙过海的内容换成和同学实际情况相符的内容,做寿的同学自然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唱《寿星开篇》也成了戏曲沙龙祝寿的保留节目。

有一位同学一直很内向,平时同学聚会唱戏,他也不甚做声,给他过70岁生日,也没看他有多大热情。有一次,陈金元老师在小花园里散步,突然,看到这个特别内向的同学竟然拿着同学为他过70岁生日的照片在向其他老人炫耀:“看看,看看,这就是我同学帮我过生日拍的照片。” 陈金元看了也不打扰他们,他明白了,这位老同学的心里还是喜欢的,这个戏曲沙龙同学会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戏曲沙龙同学会还在继续着,并且越来越有人情味,比如同去探望生病的同学,同去旅游等等。在松江找到的孙缨同学热情地为大家提供了18座的面包车,于是,当年的老同学又相约去旅游。就近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农家乐住下,吃完饭,拿出从上海带来的胡琴,同学们又唱起了沪剧、越剧、说唱,引得其他住宿的老人和店家都来观看。

吕熊麟、陈金元、严宝根、周慕洁四位老师总结道:“我们是为了同学情走到一起来的,老了,大家出来散散心、说说话,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有快乐时大家一起分享。真所谓学生时代老同学,老年时候好伙伴,开开心心度晚年。”

同学聚会的好形式――

去茶馆喝茶叙旧。如今有许多茶馆,每人花上三五十元钱,就供应小吃、点心、茶水,在里面孵上一整天,大家尽情聊天。

唱卡拉OK。谁说唱卡拉OK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同学聚会一放歌喉,唱唱当年的经典老歌,别提多带劲儿了。

去公园踏青、赏景。找一个好天气,去户外走走,和老同学们相约去公园,老夫聊发少年狂,同时,回忆一下小时候春游、秋游的趣闻逸事。

组织小范围的短途旅游。毕竟上了年纪,体力不如从前,所以,去旅游时要注意身体状况。

生日聚餐,给同学过六十岁、七十岁的生日。大家轮流当一次主角,况且和同学一起过生日,与在家里过生日的滋味不同,同龄人可以在一起“发疯”。

建立网络QQ群。可以和外地的同学保持联系,虽相隔千万里,就仿佛在身边一样,并且,有什么聚会活动也便于联系、召集。

老同学聚会的好处 ――

彼此知根底,重建朋友圈

退休了,有了很多空闲时间,总不能在家里面壁,除了带第三代、照顾老伴,更要有自己的伙伴和爱好。

这时候,和以前的老同学重新建立联系,一同重温过去的青春岁月,共同畅想美好的明天,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有商有量,互相帮助。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互相出谋划策,彼此宽心;碰到开心的事情,一同分享、庆贺。就如上文中,参加戏曲社的一位老同志说的,“我身体不好,唱不动戏了,但是老同学邀请,必然来坐坐,看到大家就踏实、开心”。

感悟篇

同学聚会要避免的尴尬

1.千万别互相攀比,以免引发负面情绪。

从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到如今退休前后,有的老同志当上了局长、处长,有的老同志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员。传统观念中,女同志的职责是相夫教子,在职位上不会有太多的攀比心理,而男同志会觉得自己无所作为,面上无光,因此,不肯来参加聚会。其实,老同学贵在情谊,不必囿于自己的职别、地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局长离休后非常郁闷,以前门庭若市,如今门可罗雀,家里电脑坏了,找个小青年来修理都成了难事。倒是路上偶遇老同学,将他拉去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大都平平凡凡,却让他感到温暖无比。

退休了,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归零和重新开始,无论以前多么位高权重,也不管以前多么平凡,都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因此,职位高的不必失落,职位低的更不必自卑,这个时候,老同志更应该考虑自己今后的活法,而朋友、情谊必然能让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多几许温情和依仗。

而攀比心理更要不得,有些女同志会攀比自己的老公、家庭经济实力、子女有多么出息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同学之间贵在情谊,一切顺其自然,不强求。

老同学几十年不见,彼此的变化一定非常大,不但相貌变了,有的连性格脾气都变了。

一位老同志说起,以前某某同学相当开朗,也乐于助人,如今,却对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因此,碰到老同学聚会总也不来,更不愿意随份子。

碰到这种情况,就不必强求,但念在同学情谊,碰到合适的时机开导一下老同学,更可以用开朗、乐观的情绪感染一下这位老同学。

同学聚会如何维持下去?

1.有几个牵头的热心人,形成一个核心。

光阴荏苒,变化较多,以前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孤僻。所以,同学聚会的牵头人必须热心,最好有几个骨干力量,大家分工合作,比如:分头通知老同学,联系出行的旅行社等。

2.有可能的话,设立一个活动基金。

场地、活动费用始终是一个问题,老同学也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如果要长期经常性地搞活动,最好有固定的场地和经费。

如今都已退休在家的罗玲、杨杏云女士是小学时候的同学,然后一同去东北当知青,现在都退休了,又联系上了以前的老同学董雅菊、潘鸿月。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四个女人也够热闹的,整天在一起聚会,或喝茶,或去旅游,费用则是各出一份、劈硬柴。

但是,天长日久,觉得这种做法太生分,也不方便,于是,她们每人拿出1000元,总共4000元,由一个人统一保管并支付,并且每次活动都有明细账目。比如:去清风茶坊喝茶,每人56元;探望中风的老同学,买水果礼物花去多少钱。四位女士说,她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每天都要快快乐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