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感记忆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感记忆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11月7日,近4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齐聚瑞士日内瓦讨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防治禽流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在大会上发言:“禽流感引发的人类流感大流行正在逼近,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暴发,但我们知道它将会暴发。全球对此统一认识并采取行动的时刻已经到来。”

人类认识禽流感的历史甚至早于认识人流感。1878年的意大利,发生在鸡群中的家禽疫被首次报道。1902年病原被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株被证实的禽流感病毒。而直至1933年,第一株人流感病毒才被分离。1955年,家禽疫病毒被证实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随后为了寻找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的起源,开展了对动物中流感病毒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此期间从禽类中分离出许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才使人们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分布是如此之广,在野生水鸟中更是普遍存在。人们根据其毒力将禽流感病毒分为两种类型,高毒力性或称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无毒力性(仅引起轻症疾病或无症状感染)。大多数从野禽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没有毒力的,即使某种禽流感病毒对一种禽类有高度致病性,对其他种类的禽类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迁徙的野禽可以长距离携带病毒(病毒在其肠道内进行复制),从粪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时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播链之一。水源性传播也为禽流感病毒年复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科学家从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离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这些湖泊正是许多候鸟的繁殖场所。私藏或走私珍稀禽类(如斗鸡)等人类行为也可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禽流感病毒不会传染给人,直到1997年,香港出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当时18人感染H5N1,其中6人死亡,并有9例是10岁以下的儿童。1999年,这种病毒在香港重现,两人感染。

这样的病例发生在香港,可以说毫不意外。香港人对于禽类有着特殊的偏爱。在街市里很容易找到卖活禽的摊位,数十只活禽被圈养在一起,一个笼子挨着一个笼子,外面挂着三黄鸡、清远鸡、竹丝鸡等各样标牌,以供顾客挑选,然后现场宰杀。虽然价格是超市里冰鲜鸡的数倍之多,需求仍然旺盛。

为了保证自己买到的鸡的确是放养的走地鸡,香港人甚至组成买鸡团成群结队前往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到农户家里寻找真正的放养土鸡。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文化深厚悠久的中国,要想革吃的命,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美食的孜孜以求往往胜过了对疾病的畏惧,更进而采用大无畏的精神,一提起西方人对流感的如临大敌,在不解之外,甚至还有小小的轻蔑。

然而西方人的普遍恐惧自然有它的由来。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西方留下了翔实的纪录,黑色的记忆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新近的研究更表明“西班牙流感”病毒与目前在亚太地区流行的禽流感H5N1病毒存在同样的基因变异,从而说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完全有可能成为与“西班牙流感”一样具有杀伤力的世界性超级病毒。风声鹤唳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样的纪录在东方人的记忆中根本就是空白,虽然上个世纪另外两次全球性大流感都起源于亚洲。它们分别是起源于中国贵州,然后经香港和新加坡传播,死亡超过100万人的1957年大流感,和起源于香港,最终感染死亡人数达75万人的1968年大流感。

对于流感的无所畏惧,并不是东方人有格外的抵抗力,而是所谓无知者无畏。即便是经历了非典,经历了一场全民性的惶恐之后,人们仍然选择迅速遗忘。有人甚至怀疑那些强调禽流感严重性的研究者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多科研资源。

非典之后,南开大学研究医疗社会史的专家余新中出版了《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一书,极力提醒中国人应该反省历史上疾病大流行的教训,推动政府完善社会医疗制度,同时在“疫情公开、应对流言和发挥民间力量”三个方面,将过去的灾难化为民族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