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研高地 管理典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研高地 管理典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在人力资源、学科建设、医院传播等领域的发展可圈可点。这得益于医院拥有一支高效、和谐,能够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专业管理运营团队。

这是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医教研功底的综合性医院。新世纪以来,北医三院在医疗服务、科研实力和患者口碑方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2012年,乔杰正式接棒院长重任时曾表示:“平台越高,突破越难”。

3年过去,医院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可圈可点。乔杰向《中国医院院长》感慨,这得益于医院拥有一支高效、和谐,能够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专业管理运行团队。“靠着对医院文化的高度认同,拥有共同的事业愿景,团队成员以良好的分工合作及团队协作精神、高度责任感,确保医院在各项业务领域实现高效运转和飞速发展。”

现代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工作

作为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院领导,乔杰院长着重分享了她对当前医院相关工作重要动向的认识――由以“事”为核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向以“人”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人事处的内部岗位分工。医院设置专职具体负责人才开发的相关工作,包括各种人才项目以及人才工程的遴选、推荐、申报等,出国、培训、在职学习的选派与管理,校内外各种奖励的推荐,教授考核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奖励,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与青年学术骨干的遴选与管理工作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医院的人才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提升了医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围绕中青年学科骨干与中层行政干部的培养,北医三院出台了创新之举。对于临床科研人员,除常规的医院层面培训、支持出国进修以及与国外优秀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医学院等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外,医院还创立了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机制。目前已经遴选了两批骨干人才,第一批人员中的多数已经正式走上院级或科室领导岗位。

对于中层行政干部的培养,医院突破了常规思路,制定并实施“不止走进来、还要走出去”的培养计划。2016年初,医院将分批次、分部门将优秀中层干部陆续送往美国两所常春藤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进行中短期的管理培训进修。

在人才引进方面,医院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根据医院学科布局、重点学科建设需要,重点引进有发展潜力、能够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人才和亟需人才。对于从国外引进的人才采取预聘制、先上岗后确认等方式,并在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

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也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北医三院,绩效考核制度以平衡计分卡为指导思想,从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精神文明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在科室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临床路径、抗生素使用、成本控制、DRGs应用等考评,总体设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反映医院的医教研实际产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人力资源战略服务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高水平的疑难重症诊治和医疗指导中心、高水平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以及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四大总体目标,高素质人才比例凸显成为北医三院的人力资源特点。截至2015年,全院医教研高级职称占比为48.3%,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达89.9%。

循理而高效的医院传播

作为一家年服务门急诊患者400多万人次、出院患者近9万人次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北医三院与社会公众的关联度可谓巨大。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且庞杂,医院信息、社会形象传播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北医三院的相关团队利用自媒体发出医院权威的信息与声音。首先,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实现了重大事件、重要院级活动、重要新闻以及患者密切关注的热门门诊信息的及时递送,并保持了较高的更新频率。同时,医院还在一些重要门户网站开辟了自媒体频道,相关信息更新频率与微信保持同步。

据分管此项工作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金昌晓介绍,尽管宣传部门人手较为紧张,医院仍布置了专人负责自媒体安全、信息工作,而且医院在自媒体宣传、管理方面均已具备详细的SOP工作流程及规定。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者。因此,宣传部门与医院员工的自媒体保持着良好互动,医院鼓励在自媒体领域活跃的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的信息传播、宣传工作。2015年,北医三院将宣传工作相关指标纳入一年一度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评选内容。

与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保持互动、构筑紧密的媒体关系网,同时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维护医院社会形象,也成为医院相关团队的工作重点。2013年始,与专业公司合作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及时甄别,经过初审并与相关部门核实信息后上报主管领导,启动相应工作程序。对负面信息予以重视,跟踪核实并予以诚恳、积极地回复,“重疏而非堵”,医院赢得了社会大众的理解。适时、恰当的正面形象传播,也帮助医院赢得社会认同。

“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是北医三院的院训。医院长期以来承担着大量对口支援和国家公卫应急任务。社会责任的履行既是北医三院的文化传承,也是对院训中“奉献”关键词的具体践行。金昌晓介绍,医院制定了《申请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志愿书》,希望医务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除通过医院内部文化平台速递各类、援疆、应急救援消息与人物通讯等相应活动信息外,医院还制定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师赴外参与医疗保障工作劳务补贴方案》,对医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予以鼓励。

“选择了学医就是选择了奉献。”金昌晓表示,北医三院将持续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氛围,努力做好医院的形象传播工作。

务实进取的信息化建设

北医三院的医院文化中强调“传承”“务实”,在更新速度快、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医院IT信息化建设领域,北医三院同样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前进步伐稳健。

金昌晓自2003年开始分管此项工作,至今已有12年。与惯常选择重大项目作为IT信息化建设突破口不同,他上任之后,将制定信息的中长期规划作为重中之重。

规划先导,这是北医三院IT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自1998年开始创建HIS系统以来,医院逐步建立了以院长办公会为决策部门、信息管理委员会为咨询部门、信息管理中心为执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本管理机制,信息管理委员会则囊括了信息管理中心、相应的职能部门、医技科室等多个部门。

在决策、执行机制理顺的背景下,金昌晓组织信息管理委员会与管理中心在以往编制年度信息计划的基础上,又陆续编制了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北医三院信息化三个“五年”发展纲要。

第一个五年规划重在基础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以顺医院发展之势,建成三层网络交换架构体系,以实现主备存储数据实时同步为目标;第三个五年规划则需伴随医联体发展、健康管理趋向,推动移动应用与“互联网+”的普及与业务扩展,多系统的信息处理工作有效延伸至病床、家庭,满足医院高速周转的要求,完成整体信息框架下的多维、动态、高效的跨平台、跨系统的医院集成平台。

“北医三院的信息化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在提供患者服务、医疗支持、管理支撑等诸多方面做到了‘好用’,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特色。”金昌晓如是总结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市也是国内第一家DRGs支付改革试点机构,北医三院正是在IT信息化建设的强力支持下全力开展了DRGs结算方面的创新实践,成功确立了按诊断相关分组结算住院患者费用的可操作流程,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为医疗服务费用支付方式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截至今年8月底,北医三院实施临床路径467个,即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207个病种、260个医院自创路径;临床路径病例154 192例,入径率85.97%,入组完成率87.11%;院本部完成DRGs付费结算病例35 962例,其中25 130例纳入临床路径,入径率69.88%。

这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金昌晓表示,医院的IT信息化团队工作机制值得肯定。为确保临床路径、DRGs支付、医嘱闭环管理等应用项目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作为技术部门与使用科室的信息专员,一起形成了通力配合的合理性,增加了信息项目的时效性与及时性。

在北医三院,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信息与临床、职能等科室的协同配合,各临床、行政科室均配备了1名信息员,负责科室信息内容更新、业务系统模块制作与信息教学培训工作。

谈到信息管理中心拥有计算机专业高学历的全职工作人员时,金昌晓透露,尽管从事医院的信息工作不如专业IT领域能拿到高薪,但工作本身同样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因此,他鼓励每位员工都能尽责工作,尝试轮换负责不同的业务板块,以便加深对医疗、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医院信息化工作内涵的深刻理解,争取成为专家型医院IT人才。

创新求真的学科建设

201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综合排行”榜单上,北医三院成绩抢眼:在846家参评医院中,综合排名第14位;榜单考评的20个学科中,全部“榜上有名”,位居北京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前三强。

对于分管医院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刘晓光来说,这无疑是对他工作成效的肯定。这位此前分管医疗工作长达7年的副院长却向记者表示,一家医院的学科建设出成绩不容易,但“一不留神”就会下滑,退步非常容易。

忧患意识让刘晓光从抓这块工作开始,就以营造科研进取的氛围为己任。“只有让每位科研、临床人员都树立科研意识,以至于形成一种职业素质,医院的学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

设置覆盖医院、科室、个人三个层级的专项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绩效奖金占个人奖金构成的15%,这套体系无疑营造了全院重视科研的氛围。“兼顾历史数据定基本指标,超出基本指标有奖励。”在这家具备传统科研氛围的医院彰显无余。刘晓光介绍,这方面的绩效考评以奖励为主,但激励的力度是很大的。

为营造更加浓厚的科研氛围,近年北医三院特设了每年1000万元的临床重点项目科研扶植基金,给未拿到国家级项目的学科以财力支持,作为院内项目培育与孵化之用;为加大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医院设立了“种子基金”“中青年骨干基金”“优秀人员回国启动基金”等;2014年,医院还启动了“青年科学家工作站”计划,聘请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对遴选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北医三院这家医教研一体的综合医院,“提高医院解决临床科学难题的能力”仍然是医院基础、临床人员科研工作的重点目标。“SCI论文等传统指标自然是衡量标准之一,但医院绝不偏重于此,而是强调科研对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患者实际问题的实际功能。”刘晓光肯定地说。

也正因此,借助骨科、运动医学可、生殖医学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等学科发展,以临床需求为突破点、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成为北医三院科研发展的重点取向。

为引进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更为前瞻的科研方向,2009年医院启动了交叉学科建设,设立了交叉信息数据库。此外,医院还与北京大学理工科院系、中国科学院12个所、清华大学、北京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沟通网络,迄今举办交叉沙龙活动52场,实现“互提需求,互明方向”。

如今,北医三院的交叉学科建设成效喜人。截至今年,已有30多个学科、200多名临床或科研人员通过交流合作,取得了80多项科研成果,累计争取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经费、院内支持经费达3000多万元。

被问及科研处的职能建设,刘晓光表示“服务临床、做好管理、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科研指导”是既定的三大工作目标。作为全院科研“大平台”,科研处只有七八名员工,但他们个个独当一面,即便是刚毕业分配至此,不出1年也可业务娴熟。“这缘于科研处实施的‘以项目带人,专人专项负责制’以及扁平化管理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