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困生”在学习语文时常常感觉困难重重,如何探究出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出现困难的真实原因,如何成功地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出现转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学困生转化是因时机不同、因态势不同的一件事,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方法的寻找,是所有初中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11-02

作者简介:陆小燕(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如皋市阳光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若干年前,徐江教授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横空出世,引发了中学语文界对语文无效教学的深刻思考。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一部分所谓的“学困生”。“学困生”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深感困难的学生群体。分析学困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探究使其“脱困转优”的途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探析

在笔者看来,学困生的出现缘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二是教学出现了问题。对于前者,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擅长逻辑推理而拙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就偏好理科而不喜欢语文学科。对于后者,我们也看到语文教学容易异化为词、句的重复,或者是对文章的任意肢解,这样一来,生动活泼的语文就容易演变为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做不完的习题。这些原因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互相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初中语文学困生就大量产生了。

如果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我们的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也就经历了六年的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而这种单一评价下的语文教学很容易失去其本来应当具有的味道,从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喜欢上语文的内在动力。加上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本来就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认为语文只需死记硬背,忽略了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需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学科。

而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来看,现在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去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而一部分家长可能还在用自己学生时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所谓辅导。这就造成了方式方法的错位,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些家长觉得自己不能辅导,因此将子女送到语文老师那儿接受所谓的课后辅导,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学生接受的辅导又多是应试性质的,基本触及不到语文本身的规律与魅力。这样一方面会让学生养成严重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亲近母语的习惯没有任何好处,类似于此的种种外部条件对语文这种需要积累的学科的学习尤其不利,这也是形成语文学困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是受共同体作用影响的。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和教材,客观地说,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承认,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有深有浅,他们在教学生学语文时很可能抱着应试教育的功利心态,因此课堂上所教的、课后所辅导的完全围绕考试来进行。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行为自然无法将语文的本来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厌学也就十分自然。那么教材如何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教材中所选择的内容如何才能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一件考验教师甚至是考验教材编写者智慧的事。目前有没有不适合的内容在我们的教材中,笔者不敢妄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自发地对某些文章产生排斥心理,可能已在客观上说明了一些问题。

二、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变策略探析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初步感觉到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

初中语文学困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缺点,即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学习内容,他们就会采取退缩策略,也就是说失去了内心学习的动力。这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虽然不是刻意的抵制,却也是消极态度下的不作为。这一不良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说教,因为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说教而暂时改正缺点,但没有长久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改变。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比较去领略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某篇文章的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感兴趣。笔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立即更换了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学这一文章,结果可想而知,效果不理想;然后笔者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名家点评内容的介绍,通过将文章的主旨与当下的现实进行联系,通过让学生结合文本阐述内心的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经过这个过程,学生才真正领略到了文本的真实含义。

再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如何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即工具性层面,从人文性的层面理解一篇文章,都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语文老师不能老想着考试,应当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应试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亲近语文学习。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学困生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即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试条件下,我们判断一个老师教得好或差的方法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实际上超越应试层面,谈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对语文的理解等方面,这才是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有效标尺。笔者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真实含义。

三、一点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作为初中基础学科的重要内容,需要高度重视其基础性――这种基础性体现在对语文本身和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上。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众多,本文所述只是管中窥豹,所提出的转化策略也只是基于自身教学经验进行的一点总结,未必有普适的作用。笔者只希望拙作能够将对这一重要话题的讨论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金轶群.七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2]白玉荣.探寻中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3]林宇.“学困生”概念之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4]王欣.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文学教育

(中),2011,(7).

[5]张俊.谈学困生出现的规律及其转化对策[J].教育探索, 2010,(7).

[6]刘忠仁.学困生教育转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