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实践中却表现出了种种弊端,已经开始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趋势,所以我国视野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必要性、未来取向

所谓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直接主办或者国家出资但交由其他组织举办,专门从事社会的教育、科技、卫生及文化等活动的服务性的组织。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都日益深入,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实践中却表现出了种种弊端,已经开始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客观需要的趋势,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取向进行探讨分析。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社会组织,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比如包含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等,所以说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当前的事业单位运行实践中很多的弊端已经开始暴露,并且成为了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还非常紧迫,表现在:1.当前的事业单位主办主体过于单一,并且人员也是臃肿不堪。当前大部分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及医疗机构等都是由政府主办,人员过于膨胀,并且经费来源也基本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这样就必然会导致缺乏市场竞争的环境,最终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服务质量。2.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非常不畅,经常是职责不分、机构重叠,并且运行实践中行政化严重,很容易导致行政问责机制无法落实执行。3. 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机制,人才的选拔和流动比较滞缓,很难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事业单位因为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供应经费,所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就导致了非市场化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垄断性的事业单位更是出现了权利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的严重倾向。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取向

就中国事业单位而言,从事科教文卫等活动的事业单位主要有11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5类事业单位为主体部门。此外,还包括广播新闻出版、勘察设计、农利水利气象、城建公用交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6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政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长期以来,各项事业一直都由政府直接掌管,大到机构设立、经费供给,小到人员管理、具体业务活动等。近些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扩大了事业单位自,但从总体上来看,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关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在社会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很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共同点是,针对不同社会事业的特点,实施分类组织和管理。因此,鉴于中国的国情并考虑到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经验,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重新界定各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

(一)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纳入政府行政体系

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具有很强公益性,有关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长期利益或大多数公众基本利益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卫生防疫以及公众医疗服务机构等,纳入到政府行政体系中,其从业人员应该参考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在于,其一,这类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收益性。如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在让其适应社会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解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全体公众公共利益之所在,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从而保证这些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及发展。其二,由于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巨大,这类事业单位是难以走向市场的。要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并有所发展,只能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所以,对于这类事业单位,政府应通过立法,一方面对其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应该强化相应的行政监督,从而保证其行为活动的“公共性”。当然,在具体业务活动方面应给予其较大自,保持机构相当的独立性。

(二)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以非营利机构为发展导向

以满足个人及家庭需要为主要目标,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大专院校、研究所、疗养院等,政府需通过差额拨款进行资助,同时鼓励以非营利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这一类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其利益的一部分可以由所有者享有,表现出一种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另一部分可以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又表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正是基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充分的这一特征,这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私人物品性较强,有可能导致出现“消费拥挤效应”,即消费群体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非竞争性开始递减乃至消失。所以,应该大力鼓励非营利机构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与政府分担责任,可以有效地医治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综合症”。非营利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多样和供给的优势,灵活自主地参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同时,这一独特的优势使非营利机构能够筹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对实现社会目标所需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使资金、技术、智力等要素资源实现从城市向农村,从高社会阶层向低社会阶层、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流动,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对于那些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应该坚决选择以非营利机构为方向进行体制改革。

(三)提供私人产品的事业单位专制为企业

具有生产经营性特征和能力,以满足私人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事业单位,如广播电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房产管理等,这些传统的事业单位基本与企业的性质相同,其提供的产品更多地体现了私人物品的性质,谁付费谁享用。因此,这类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其经营、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可以或应该能够通过收费得以补偿甚至获取利润,具备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把其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类事业单位在向企业转型过程中,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实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其发展所需资金应该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最终使得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是更多地扮演好干预与监督的角色。只有如此,政府才能达到“痩身”的目的,政府治理的模式才能实现从传统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瑞霞.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与改革取向.学习月刊.2008(13)

[2]朱仁显.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取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3]陈婷婷.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及路径选择.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詹国辉.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与路径选择.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6)

[5]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指导[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6]张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与对策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