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愁的四重意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乡怀古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写不衰的永恒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炼地提取了四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它描绘了: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成年后,告别妻子,离乡背井,用船票来结相思;中年时,生离死别,母子天人永隔,在坟前抛洒热泪;而现在,国家不能统一,同胞难以相聚,隔海峡遥寄愁情的场景。这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幻化成一部传统的连续剧,主角就是平凡的你我他。是的,谁没有经历过初次离别后思念母亲的无助与彷徨?谁没有经历过爱侣无法常伴的惆怅与痛楚?谁没有经历过亲人辞世后痛彻心扉的追悔与怀想?何况还有那不可触碰更无法割舍的中华情结。
这四个意象更是四幅现代而又古典的人生图景。它是现代社会伸手可及垂首可感的生活细节,却又有着古典诗词丰富含蓄、幽远深邃的意境。这邮票中我们看到了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担忧,看到了学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这船票中我们看到了妻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幽怨,看到了丈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神伤;这坟墓中我们看到了老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期盼,看到了游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无助;而这海峡中我们看到了离人“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怅惘,看到了同胞“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哀伤。
这四个意象正如诗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它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给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这四个意象和“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这”“那”这些口语化的词融合在一起,又创造出宋词小令的简约精纯。它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得《乡愁》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充溢着中国古典诗歌缠绵浓郁的意境,充溢着中国民歌的质朴、清新的气息。但诗人又娴熟于西方文化,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这使他的作品又具有西方诗歌富于理趣的隽雅之美。措辞通俗如口语,但严谨精练,绝无一字多余,值得反复咏叹,可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所有这些造就了这首有情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色泽,淡淡的图景;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味,这《乡愁》真是又甜又苦,似醉还醒。
然而诗人真的能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淡定和从容吗?抑或他真的一贯轻吟浅唱?其实自六十年代起余光中便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是: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自己还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由是看来,狂呼固然情辞慷慨,使人热血沸腾,低呓却更低回哀婉,令人黯然神伤。他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景象迁移、情绪突变,使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生变奏,于是这《乡愁》就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