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焦“对话” 激活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而作为具有人性和灵性的语文教学,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需。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那么,怎样才能在这一过程中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又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呢?我的体会是: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情朗读、师生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领悟到课文深意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别。个性不同决定着思维方式与深浅度的不同。使学生在愿意思考、主动动脑的情况下,还要给学生更多自,建立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每位学生,使学生乐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第2课时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流程(一):复习导入,媒体传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看大屏幕,来填一填。
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明年回来再给他(唱歌)。第二年春天,小鸟飞回来后却发现(大树不见了),它四处寻访,问了(树根)、(大门)和(小姑娘),最后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找到了大树。
流程(二):小鸟与大树的约定。
师:老师知道有个好朋友可以倾诉烦恼,分享快乐,是非常幸福的事。这棵树和小鸟在一起时生活得快乐吗?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生练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表情中露出了幸福,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寒冷的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了,他不得不与大树分别,临行时,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会怎样对小鸟说呢?请你读一读大树的话。想象一下,当你即将与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你的心情如何?请你用这种心情读一读大树与小鸟道别时的话,行吗?
众生齐读,用心体会。
师:听了大树的话,小鸟又是怎样说的?以怎样的语气来说?(坚决与肯定)
生:哪一对好朋友来试试读大树和小鸟的对话,好吗?
流程(三):小鸟和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对话。
师: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回来找他的朋友——大树。可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三组对话,你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如果你是小鸟,这一路上的心情如何呀?合作练读,好好体会。
(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赛读。)
师: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小鸟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生齐说)。小鸟,你找到大树了吗?找不到,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次读——问的三句话。
众生齐读。
师: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次对话是一次比一次更焦急。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身份不同,回答小鸟的语气也不一样,同学们自己试试,体会体会。(分角色读三组对话。)
生1:我体会到树根是同情的、伤感的;
生2:我体会到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语气比较平淡;
生3:我体会到小姑娘的声音是稚嫩的……
流程(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课文最后部分,一会儿再交流。
生1: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生2:“唱完歌,小鸟为什么还‘看’了灯火一会儿才飞走呢?”小鸟在想:(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好朋友。)
二、改变评价方式——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如果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适当把握评价的尺寸,即使有错误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要在肯定积极思维的主动态度中让他感到自己勇于当众发表意见的勇敢。同时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爱动脑、善思维的好习惯。
承接以上内容: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一位从来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王兵同学居然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便不失时机地叫起了他,他满脸通红,声音太小了,我走到他桌前,用手拍着他的肩膀,他吞吞吐吐地说:“大树和小鸟是好……好朋友。”我让他坐下,并且给予肯定表扬的态度。同学们听我这样一说,联想到他平时的学习水平,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接着讲:小鸟力尽艰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它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激情朗读、多向对话,定能让每个学生领悟到课文深意;同时,改变评价方式——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持之以恒,聚焦“对话”,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四川省井研县马踏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