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这里的“应感”即为今天所说的灵感。其实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
灵感认识方式一方面有难能可贵的特殊的创造功能,一方面又带着创造者难以人为把握的突发性、偶或性,但它并非天赐于人或高深莫测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注重积累,广泛阅读是激发灵感的最直接方法
灵感这一思维火花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的高度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灵感的获得,似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但实际上,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是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种境界之后的豁然开朗。
我们教师平日要鼓励学生多看书,不怕学生看书杂,就怕学生不看书。看书也并非盲目的看,在“看”的同时要“记”。“记”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看书时记录精彩部分;二是写下读书时最深的感受,这就是多动笔。这样就是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下进行写作训练,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观察生活,捕捉直觉是激发灵感的最佳途径
大家知道作文源自生活,学生的生活虽谈不上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多姿多彩之处,至少还不至于“无话可写”。而我们的学生往往无心观察生活,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会感叹隙中望月感知甚少。许多文学家就是在生活中捕捉直觉,得到灵感的闪现,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创作出不朽之作来表现生活的。茅盾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而催动了《春蚕》的诞生;路旁的一株牛蒡让列夫·托尔斯泰联想到了啥吉·穆拉,从而创作了《啥吉·穆拉》,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关键是我们要观察生活,捕捉直觉,联系生活,诱发灵感。
所谓捕捉直觉,就是及时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一般来说,当拿到作文题目时,头脑中自然会有所反应,这就是与此有关的经验的一种下意识的回应,这一念头转瞬即逝,如不立时捕捉,则一片茫然。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一闪念”,尤其不能轻易放弃,此时的任何一个模糊的朦胧的意念,也许就是灵感之源,捉住它、使它明晰,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之泉就有可能喷涌而出。“一闪念”抓住后,再从生活中找材料,尽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必去刻意求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就是最新的,这样的文章最有个性,最纯真本色。如一同学家里曾发生这样一件琐事:他爸爸买一条鱼,准备烹食。不料这鱼竟跳出水桶,从下水道逃生去了。生活中的这一偶发事件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灵感,于是作者提笔作文,在短文的结尾处,作者对大家公认的观点“置之死地而后生”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我没有责怪小鱼的逃脱,也不像爸妈那么想,因为我突然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作者这一深刻感悟来自于生活中的偶然,来自于灵感激发。
三.创设情境,利用契机是激发灵感的最常用手段
作文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兴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经验,不知不觉进入思维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李海东,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