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信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信用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社会危害最大的是企业失信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基于此,就企业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改进措施进行论述,以期推动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用;成因;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71-02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
中国处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始时期,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严重缺失,是人们感受最深、最为痛切的现象之一。引起这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驱动。目前企业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信者很少或不需支付失信成本,反而可以从失信中获得相当的利益。这种极不正常现象的存在,一些企业自然就会置信用而不顾,选择失信这条低成本的获利途径。很多企业经营者以无形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的行为,利令智昏,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只盯着短期利益,根本不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不懂诚信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2.道德失范。在社会道德规范不健全的条件下,失信者根本不讲道德,表现出不惜侵犯他人利益而追求私利的贪婪性和疯狂性。反过来,这种丧失道德之风,同时更加剧了企业信用缺失程度。尤其是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使一些追求暴利的经营者,在利润的驱动下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以获取暴利。民间有句俗话:“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赚到钱,这种思想根源是产生信用意识淡薄的基础。在商业交易中,应付货款拖欠不还、到期贷款不予偿还、贷款利息不予清偿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借款偿还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这都无不与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意识挂钩。
3.监管不力。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目前,尚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对企业、经营者和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虽然有了某种监管制度,但是执行者由于思想意识不够重视,无法完全的对失信者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到位。
4.惩罚不严。在多数情况下,对失信者违法行为打击不力,执法不严,往往按某种法律条文低限惩处。这不仅达不到震慑违法者的目的,在客观上还助长了企业失信之风的滋长。例如,对制假售假,《中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等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仿冒他人产品的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从这些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商来说,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够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所以,从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来看,屡犯、惯犯多,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目前的惩处力度并不足以使制假售假者感到害怕。长期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信用行为缺乏“硬约束”,致使目前社会上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债务等。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1.个别企业见利忘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制造和销售有毒物品。为了利益,企业失信,继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据研究统计:中国每年因见利忘义、诚信缺失造成经济损失达5 855亿元人民币!至今,这个数据只见增长,问题非常严重。
2.商业欺诈,以假乱真,质量欺骗,坑蒙拐骗。据调查,中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有40亿份,合同涉及的金额达140亿元,而履约率只有50%;中国每年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 800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假冒产品所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 000亿元;中国经济合同失效问题较为严重,由于一些企业不讲信用,互相拖欠货物构成连环债的资金总额达3 000~4 000亿元,占全国流动资金的20%;中国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的损失已占到中国GDP的10%~20%,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 855亿元。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加大了企业交易和管理成本。
3.虚假信息,花样翻新,误导消费。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看,在200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3.02万件,停止虚假广告4.07万件,曝光典型违法案件2 300件。
4.企业信息失真,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拖欠税款,偷税漏税。企业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报告虚假,经营状况虚假,资产存量虚假,产品质量虚假,知识产权虚假等等,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一个企业的范围。制造虚假信息的经营者苟且获利,又助长进一步制造虚假的动力。虚假信息的恶果,就是信用资源衰退,交易双方都不敢利用对方的信用。
5.欠债逃债现象极其严重。表现为: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占用客户的货款、银行的货款、假破产真逃债等。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逾期的应收账款占贸易额的比重这一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仅是0.25%~0.5%;而中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20倍!除了恶意欠债有日益蔓延之势之外,恶意逃债的现象也日见严重。
三、避免信用缺失的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诚信,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隐约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企业应该本着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笃守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乐善好施,“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理念诚信生财。“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话,都反映了重诚信、讲谦和的经商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老字号店铺,人们常称它们有一块金字招牌,它们之所以能够久负盛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信誉,注重商德。
2.加快信用立法,加大依法惩处力度,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在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中主要发挥宣传、立法、政策引导和惩戒的作用。如:防止诚信原则适用范围的盲目扩大,注意加强对法官依诚信原则进行自由裁量的限制。在司法中法官须依诚信原则通过对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平衡来得出公正的判决。加强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对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债权得到保护,债务得以履行。中国企业的信用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因此,一定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3.加强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十五大”早已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公司法》内容,加快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使国有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资本金机制,不断补充资本金,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经济支付能力。同时要加快企业制约监督机制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4.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公示制度。在企业信用管理上,进行打包评审,由政府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对不讲信用企业进行披露公示,加大其违约成本。要建立起集企业生产经营、依法纳税、贷款偿还、产品服务质量于一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信用档案,将税务、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整合于企业信用档案之中。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以及电视、报刊等媒介,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状况,利用舆论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失信者、违法经营者无立足藏身之处,同时也促进企业加强合同管理,使企业严格履行合同,营造良好的信誉氛围,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进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5.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加强对误导消费者的广告等信息的监管力度。这主要是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使失信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堵住企业置信用不顾、选择失信、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这条低成本获利的途径。进而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遏制企业失信行为,使企业畏惧这种严厉后果而不敢失信于他人,从根本上达到警示或威慑失信者的作用,推动中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联合治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政府部门一定要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不干预银行信贷经营活动,按照市场规则为经营者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项目让银行自由选择。进而吸收先进思想,创新信用管理,亦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办法,针对我们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对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各种高消费行为进行严厉管束。清理“三角债”,帮助银行清收贷款本金及利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营造出良好的企业信用氛围。针对人民银行,开展信用专项整治活动,公布不守信用企业的“黑名单”,制裁信用失范企业,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路可逃”,让失信企业为其不讲信用而付出代价。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建立全社会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特别是全社会金融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逐步消除信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网络,以科技手段防范风险,使失信者失去生存的空间。针对商业银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上约束信贷人员,降低信贷资产的“道德风险”。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加强贷款以后的管理,密切跟踪监测信贷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到信息灵通,反应迅捷,措施有力。我们必须按照市场要求办事,加快授信工作,推行差别服务,进行联合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寿海.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EB/OL].依法治市综合网,2004-07-11.
[2] 田荒.发掘历史底蕴 弘扬商业文化[J].企业文化,1996,(4).
[3] 贾春峰.信誉高于一切—论商德建设[N].人民日报,1995-10-20.
[4] 刘秀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J].商业经济研究,1997, (2).
[5] 耿立新,张辉.中国企业信用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J].西安 金融,2001,(4).
[6] 谢炜,王柏俊.信用就是金钱[J].国际金融报,200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