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拍好纪录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拍好纪录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人们打开电视机随意翻动几下遥控器很容易就搜索到纪录片,从央视、上星卫视到地方台,这类节目是越来越多,应该说《舌尖上的中国》到《京剧》又创造了纪录片收视新高,再一次显示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它几乎没有导演的痕迹,真实的纪录了人物、事件,在一般人看来纪录片不就是跟踪拍摄和纪录吗,其实远远不是这样。那么,如何拍好纪录片呢?

一、了解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讲述故事或事件细节。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在电影纪录片的基础上,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拍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事、历史、传奇、生活、人文地理、舞台、专题纪录片等等,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是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在场的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再加上赵忠祥磁性一般的解说《动物世界》才更好看,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再比如,前不久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每集讲述的都是以中国烹饪为主题所展开的故事,画面唯美,美食美味令人垂涎,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其实在讲述一种文化、一种亲情、一种中国精神。在第五集《味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中国的北方冬季,人们有存储大白菜的习俗,每到这个季节远在南方的就想起家乡的味道……”其实并不是想这口儿白菜,是想久别的家乡和自己的母亲,是味道穿起了乡情,大白菜的里面有着“深度的故事”,所以故事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之一,绝不是简单的记录罢了。

二、找亮点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亮点,如何挖掘出来就要看拍摄者的综合功力了,包括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拍摄手法等等,虽然纪录片与其他片子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每部片子的出情点是一样的。

央视播出的“走基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其中一部讲述的是南方偏远山区的一个少年,家境贫寒与身患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一个小男孩学会了一切家务,孝顺的孩子为了能让妈妈每天高兴让她留起了长发,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为母亲梳辫子的熟练程度如此神速,没有更多的同期声、没有更多的旁白,人们却牢牢地记住了那双稚嫩沾满泥土的小黑手和他母亲如桃花绽放一般的笑脸。另一部“走基层”则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家境同样寒酸,一个年迈的老奶奶,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爸爸,懂事的孩子从八岁开始每天除了上学外还要伺候大人,上山砍柴,余下的晒干卖钱,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亲买了一双胶鞋,亲手为父亲穿上,在山林里砍柴的画面可谓整个片子的亮点,弱小的身躯很吃力地爬到山上,挥动砍刀在砍柴,动作是相当的熟练,下山时整捆柴禾已经挡得看不见她的身影,从开始到最后也没有提及她的母亲,因为她和父亲没有一点血缘关系,是在她很小的时候被遗弃后现在的父亲给拣回来的,小女孩用一颗感恩的心在传递爱……

三、找细节

细节是纪录片的生命,它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激发观众兴趣的“特写”。有的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细节不可或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尽管细微,但是它能细腻、具体、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形象地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能渲染环境气氛和人物情感。在纪录片中,好的细节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如果说,过程的记录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穿起了流畅的乐谱,承载着片中背景的介绍、音乐的渲染等段落的连贯性叙述,那么,细节就是这篇乐谱上的一个个重音,它像一部电视剧的戏核一样,常言道:“一身戏都在脸上,一脸戏都在眼上”。细节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一部电视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人们常说故事好讲,细节难寻,拍摄困难。在影视故事片中,细节可以设置。

然而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细节不可以有导演痕迹,只能够靠抓取来获得。这就要求创作者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技巧,并能够有意识地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吸引人、最打动人、最有代表意义的细节。要想获得有意义、有吸引力、能打动人的精彩细节,只有捕捉到大量丰富感人的细节和情境,后期剪辑起来才能取舍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人物的立体感才会更强,塑造的人物形象才会更鲜活。

《我这辈子就爱船》记录了昔日大辽河上船工老徐和他的船模故事,他是饱经风霜的老船工,见证了过去辽河的一切,如今老式的木帆船被现代的机械船所替代,人们只能通过他制作的船模感受和回忆过去,他是个渔民,更是个艺人,在拍摄老徐制作各式各样的帆船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细节的捕捉和拍摄。老徐六十出头了,出海打渔几十年,对各种船型是了如指掌,他制作的船模比例相当的准确,因为他对这些不能再熟悉了。在拍摄中我发现船帆制作得实在是太精细了,每个针码缝制得很讲究,后来才知道是出自他爱人之手。一般女人会针线活很正常,但缝制船帆不见得谁都能做得来的,因为她也是老渔民的后代,从小就给自己家的船缝补船帆,对哪条线怎么走、哪条线怎么穿进行了真实的再现。每个船帆的大小、造型、缝制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帆布很厚,每一次穿针都相当地费劲才能过去,一不小心针扎在手上,顿时冒出了鲜血,老徐扔下手里的活计用嘴吮起了妻子的手指,他怕钢针感染,这也算渔民们经常用的方法,短短的一瞬间被我记录了下来,后期编辑的时候这段细节就成了整个片子的亮点。纪录片的很多细节我们是意想不到的,越是这样越真实,以情感人。细节和亮点的区别很难区分,找对了二者就会产生共鸣。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