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惯·感恩·尊重等7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惯·感恩·尊重等7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魅力细节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

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

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

关键词

习 惯

小时候,爸喜欢叫我和他一起去买菜,遇到卖水果什么的我就直接要。他也喜欢买给我吃,他总是把小拇指留给我牵着。高中住在姨妈家里了,一次回家,他让我跟他去买菜,我走在他后面,看到他小拇指还翘着,一如我小时候牵着他的样子。

(一贞摘自《青年博览》2012年第5期)

关键词

感 恩

193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副刊主编,曾编发杨绛一篇作品。等到发稿费时,杨绛已经随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这笔发不出的稿费,按惯例应先留存,待作者回国之后再发。可为了对作者负责,萧乾将稿费兑换成外汇,寄往英国。47年后,萧乾得知钱钟书回到北京,前去拜访,钱躬下身子热情相迎,甚至还喜出望外地对里屋的杨绛说:“恩人来了!”夫妇二人你端茶、我倒水,好不殷勤,让萧乾颇有“受宠若惊”之感。以后,每见萧乾,钱钟书夫妇便以“恩人”相称。萧乾莫名其妙,问其所以然,钱钟书说:“你还记得47年前,曾经给杨绛寄过稿费吗?那时正是我俩在英国最困难的日子,你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哪。”萧乾怔怔想了半天,原来是这件事啊,他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件小事,居然被钱钟书夫妇念念不忘长达47年。

(方青摘自“新浪读书”)

关键词

尊 重

1991年的一天,画家黄永玉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处人行道上写生。画布平摊在地上,他则像告地状一样全身趴在画布上描绘。人来人往,大家都自觉地不妨碍他。到了下午六点钟的时候,扫地的洒水车过来了。大汽车绕着圈子一边扫地一边洒水,每次经过黄永玉画画的那块范围,洒水车的龙头都停止了喷射,虽说谁也没给谁打过招呼,但是在黄永玉四周,始终留下了一块深情的干地。

(诺诺摘自“开心网”)

关键词

默 契

这两位大师,一位“从文”,一位“钟书”。如果说他们之间还有什么联系,那就是他们同在一个小区住了二十年。同一个小区的,又认识,应该交往频繁吧?但事实是,他们只互相串过一两次门。

但他们又不是完全没有交往。春天,沈从文会拿上几包湘西的新茶和春笋,放在钱钟书家的门前台阶上,回来打电话告诉他开门自己拿……很奇怪是吧?但仔细想想,又不奇怪,这就是传说中的君子之交。

他们也有过共同出面应酬的事情:一天,他们去宾馆看望一位二十年没见面的老友。老友赴宴去了,等了一小时才回来。说:他左边坐着谁谁谁,他坐那谁谁谁右边,就三个人,上了一桌子菜。

那谁谁谁,当然是位名人。否则不会特意说出来。沈从文坐不下去了,望了眼钱钟书,说:老钱,走?钱钟书说:走。他们从宾馆出来,怅怅的,一言不发,各自回到家中。

(萧萧摘自李浅予《两位大师》)

关键词

母 爱

妈妈一部不落地看了我所有的电影,却从未赞不绝口。

“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

信里,她总是会写这样的话。

她看到我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我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可贴。

等我有了一定的收入以后,我送了哥哥一块手表。回家后,她问起价钱,我说:“150万日元左右吧。”母亲好像不高兴似的嘟囔一句:“你,出息了啊!”

(风华正茂摘自高仓健《母亲的心》)

关键词

负 责

以“中国之莺”而驰名中外的周小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很多著名歌唱家都出自她的门下。周老师教学生,不光教唱,还在演员台风和生活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廖昌永出名了,周老师对他的要求一如既往。有一次廖昌永到周老师家,说他最近要到外地演出,周老师问起这次演出去唱什么歌,先唱给她听听。廖昌永随口说了声:“那是个小地方,随便唱唱就行了。”周老师当即严肃批评了他:“一个演员无论到什么地方、怎样的场所、为什么样的人演出都要认真负责。一个艺术家所演唱的歌曲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的心血,你应对他们负责吧!再说你能不对你代表的单位和国家负责吗?你去随便唱,也是不尊重观众,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周老师的这一席话,廖昌永永远铭记在心,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演唱,他再也不随便唱了。

(方青摘自“乐读网”)

关键词

精 神

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中曾遭遇重创,生命中所有的珍爱都失去了,只剩下病弱之躯。有人说,从小到大锦衣玉食的王世襄活不了了。然而他不但活下来了,还在艰苦的乡村养好了肺病。

他靠的是一种精神。有一次,他见田边地头上长着一株油菜,根都露出来,眼看要倒了,但还水灵灵的,开着金黄的花。深受感动的他当即作诗一首:“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落实政策后,他回到了祖屋,抄走的东西被退了回来,凝聚着他大半生心血的三卷本著作《锦灰堆》出版了,他在耄耋之年迎来了生命的黄金期,作为文物大家被人称为国宝,精神矍铄地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

(风华正茂摘自“乐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