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情境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已成为教学的基本手段。本文在大量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从教学情境与学习内容、学生生活经验及教学情境之间的基本关系上,分析目前情境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阐述了创设具有深刻性、直观陛、整体性与层次性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策略,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效率;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l005-6629(2011)11-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德国有位学者曾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5 g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5 g盐放,'k--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c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正如盐要溶入汤中,方可让人欣然接受。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例、化学史实、自然现象、经验与知识的矛盾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新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备受推崇,但其教学的有效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发挥,在课堂中常有不当的情境使用,致使教学情境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由此笔者认为,只有处理好如下几个基本关系,方可走出不当的情境教学误区。

1挖掘教学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走出形式化的误区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利用学生熟悉、容易理解的素材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学习内容的社会价值。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追求素材的新异性与趣味性,将教学停留于激发学生的表面兴趣,造成了“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甚少”的低效教学状态。追求情境素材的新异性本无可厚非,但若单纯追求新奇,便成了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化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原理等化学学科特有的研究视角对情境素材进行剖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学科内涵,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背景中理解学科知识、激发科学思维。高效的情境设置,其教学功能应该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不仅能激发兴趣、唤起经验,而且也是引发深层思维的桥梁。

在2010年浙江省优质课展示会上,在讲授“溶液的酸碱性”(“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时,许多教师采用了某品牌备受争议的“弱碱性水”系列广告视频一一“健康的生命需要弱碱性水”,有些教师仅是利用其中的“弱碱性”及将pH试纸投入水中测定酸碱性的内容,引出诸如“什么是酸碱性”、“酸碱性的测定方法”或“pH试纸的正确使用”等单一的学科问题,情境素材只为教学问题提供缘由,说明问题的真实胜,并没有起到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作用,而且问题也局限于学科之内,难以达到以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现实困惑的功能,因此其教学价值比较有限。相比之下,史宗翔老师对其内涵的挖掘却要深刻得多,史老师在广告视频之后,提出了“如何确定瓶装水为弱碱性”、“××水真的是弱碱性吗”、“如何验证”、“生活真的需要弱碱性水吗”等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将学习内容与探究问题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及专家解答(视频)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溶液酸I生的内涵,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广泛pH试纸、精密pH试纸、PH计等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方法,了解到溶液酸碱性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道理,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究中,解决生活困惑,并培养了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史老师将丰富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赋予“弱碱性水”这一习以为常的社会问题,构建了情境素材与教学内容多维而紧密的联系,使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成为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成为知识与方法的应用过程,体现情境与内容水融、密不可分。

由此可知,高效的情境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心选择富有教育内涵的素材,同时也要对素材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建立起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使之相互交融,让情境蕴含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学科核心内容相互渗透,而不是仅仅利用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或说明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否则很容易流于表面与形式。

2设置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合适距离,走出照搬现实的误区

教学情境源于现实,却不等同于现实,它是由现实加工、重组、创造而成的特殊的教学环境。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应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源于经验,又要高于经验。学生太熟悉的情境不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类素材的直接呈现,往往只能起到唤起经验的作用;同样,学生对远离自己生活经验的材料,也会因为迷茫而丧失兴趣。比较合适的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生活,而其中蕴含学习内容与研究问题却又高于生活,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让学生在习以为常中挖掘或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在深刻的科学原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照搬现实的教学情境,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社会内容中,尤其是工业生产的实例,大多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若直接以此作为教学情境,很可能会因情境本身的难以理解,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为他们设置了学习障碍,增加学习负担。如高中各版本的化学1教材均有单质硅的性质、应用、生产等内容,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含硅矿物、单晶硅生产流程、含硅产品(如电脑芯片、晶体管等)等图片或视频素材,这些素材虽源于社会实际,但与学生的经验却相去甚远,如学生虽熟悉沙子,但对沙子如何成为单晶硅却很陌生,学生虽见过电脑芯片或知道其中含硅,但对电脑芯片的制作或原理却并不了解,所以,这些素材看似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学生对此却并没有实质性的认识,若直接以此作为教学情境,很容易将教学过程演变为灌输过程。在2010年洛阳的“全国化学优质课评比”中,席宗超老师“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人教版”《化学1》)的教学,在情境与学生经验的处理上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他采用了“从沙滩到用户”的硅芯片生产素材,这对学生而言,既神秘又遥远,由此,席老师利用了单晶硅生产的视频、自身参观洛阳单晶硅厂的经历与图片,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但他并没有把直观进行到底,而是通过设置种种疑问,有效地保持了素材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合适距离。例如,席老师在介绍自己参观单晶硅厂时,看到一台用于对硅片进行表面处理的设备,其中的两个池子分别装着无色液体,当时便好奇地问技术人员是用什么试剂对硅片进行表面腐蚀,技术人员反问道:你是化学老师,你觉得该用什么试剂?故事至此,席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了可能的答案,并以反应式说明其原理,然后利用实验探究、结合教师提供的实物与图片最终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完成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构建。席老师通过这种方法,既揭开了工业生产的神秘面纱,又防止一竿见底,直白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也建立起生产知识、学科内容、探究活动三位一体的高效教学状态,可谓情境教学之佳品。

在高中各版本化学教材中,均包含了丰富的工业生产素材,如“苏教版”化学l涉及了“氯的生产原理”及‘l从海带中提取碘”、“从海水中提取镁”、“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硫酸的制备”等生产流程。对学生而言,这些情境既新鲜又陌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素材,如实验模拟、工业生产的视频、实物、图片或模型等,来增加教学情境的直观性,减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以合理的问题设置来保持恰当距离,从而提商隋境教学的效率。

3加强教学情境之间的整体性,走出频繁转换的误区

教学情境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但情境设置过多,教学在不同情境间转换过于频繁,却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不适应或不理解,而无法将教学情境与学习内容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甚至对学习内容产生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将学习内容整合于单一或彼此关联的教学情境中,减少不同教学情境之间的转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情境的整体性可以体现在课时学习之内,也可扩大至单元学习甚至学科的系统构建中,不仅要求情境素材整体合一、紧密联系,同时也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性设置,体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层次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经验入手,由感性到理性,进而理解学科实质性内容,而后可利用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搜寻生活或生产中各种实例,如溶洞或钟乳石的形成、龋齿的形成及牙齿保护、钡餐的原理与钡盐的转化、污水处理等等,而后在课堂里逐个列举与分析。若就其中单个事例来看,这种做法是比较有效的,学生从中不仅领悟了该自然现象、社会或生活问题的化学原理,而且也加深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并体验学科的社会价值。但就整体效果而言,这种情境素材彼此独立的枚举法教学,既无法将事例穷尽,也难以让学生达到由此及彼的迁移效果。在当前应试压力下'有些教师会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增加此类事例,以期穷尽试题中的各种可能,有的甚至要求学生去背记这些事例及原理,不仅被动,也号隋境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此,我们不妨对素材换一种处理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认识,回顾与查找生活、生产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实例,学生通过讨论会认识到诸如溶洞、龋齿、结石、锅垢、污水治理等事例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性;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平衡进行促进或抑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会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得出促进或抑制沉淀溶解平衡的一般方法,即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等;再利用这些方法来解释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应用实例。在此,教师从学生各自熟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将生活经验与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以生活知识促进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再以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生活与生产问题,生活情境与学科知识相互交织、层层深入,可让学生达到举―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里,学科核心知识构建了课堂的基本骨架,而情境素材形成它丰满的血肉,彼此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深度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提高了情境教学的效益,彰显隋境整体性的多元教育价值。

总之,教学情境对课堂而言,虽不是必不可少,但合适的教学情境却能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与迁移应用。因此,恰当的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3):73.

[3]黎冬梅,罗庆康.中学化学情境教学的误区及其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