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墨江南的流水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墨江南的流水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储成剑,男,汉族,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海安人。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在海内外近百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400余篇(首),其中数十篇文章被转载或收入各类选本。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市大赛中获奖,多篇作品被选为中学语文试卷阅读理解试题。散文集《若即若离》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首届壹丛书工程,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供职于南通某医院。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理事。以医谋生,以文取暖,与文学若即若离,生活始终波澜不惊。

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我背上行囊,走向这个叫做震泽的小镇。

到震泽来,是参加省作协组织的一个活动——首届“壹丛书”首发仪式暨“美在震泽”笔会。原以为这样的活动不过图有一个形式罢了,不想却兼得了踏青赏景和寻师访友的双重意味。

“壹丛书”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为繁荣文学创作、扶持文学新人而设立的一项尝试性文学工程,主要为“70后”作家出版作品提供全额资助。首届“壹丛书”全省共评出11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我的散文集《若即若离》有幸忝列其中。

正式活动定在3月18日,按照省作协通知要求,我们应于前一天下午到达震泽国际花园酒店报到。我因单位里的事耽搁了一点时间,到傍晚才抵达震泽。不知道是不是缘于过路大巴停靠的地方有些偏僻,第一印象中的震泽竟显得有些寥落,这与我曾经去过的周庄、同里、乌镇、西塘这些热热闹闹的江南古镇形成了显著的反差。

但我喜欢这种寂寥,它让人的内心安静而平和。

接省作协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时间已晚,叫我暂且不要去国际花园酒店了,而是直接到一个叫做“新申农庄”的地方参加晚宴。于是,招呼了一辆摩的匆匆前往。

夜色下的新申农庄有着江南独有的风韵,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房舍,镶嵌在田园河塘之间,在远远近近的灯火映照下显得清雅而空灵,一眼望去,分明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走进农庄的宴会厅,宴席刚刚开始,厅堂里笑语四溅,酒杯相碰的声音此起彼伏。入得席来,举目四顾,我不禁愕然。参与活动的除了“壹丛书”的作者、省作协的工作人员,竟然还有众多蜚声国内文坛的名家和大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蒋子龙来了,著名作家王充闾、孙绍振来了,省作协的领导范小青、张王飞、黄蓓佳、汪政、叶兆言、储福金、鲁敏、傅晓红、徐晓华、闾海燕来了,著名学者、评论家林建法、范培松、王尧来了,《文学报》社长陈歆耕、《花城》副主编朱燕玲来了,《人民日报》的著名作家李辉来了,苏州本土的著名小说家荆歌也来了……

今晚的震泽激情飞扬,才思涌动,空气里处处弥漫着文学的气息。一时间,我竟恍然若梦。

到震泽来的众多知名作家、学者之中,我最早认识的是范小青主席和范培松教授。那时候,我还是一个16岁的医校学生,是应《校园文学》杂志之邀,到苏州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的。在那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两位范老师的精彩讲座。也正是缘于他们最初的引导和鼓励,这么多年来,我虽然一直在医疗行业里辗转,业余写作的爱好始终未曾遗弃。

坐在宴席主人位置上的是一位敦实精干的汉子,看上去约摸四十岁上下,他一边频频敬酒,一边用洪亮的嗓门不时向大家介绍震泽的风土人情。有人告诉我,这汉子就是震泽的“当家人”——镇党委书记张炳高。断断续续地听了张书记的介绍,古镇震泽的轮廓已经犹在眼前。

震泽镇隶属于苏州吴江,“震泽”二字源于太湖古称。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此地向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震泽可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呢,其蚕桑生产和蚕丝贸易在明清时期就极度繁荣了。而这样一个弹丸小镇,却出过不少大人物: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二弹一星功勋杨嘉墀……都是从这个小镇走出去的。

在宴席上与著名评论家汪政老师相逢,我更是倍感亲切。汪老师是我的海安同乡,但我认识他还是在2008年省作协举办的“青年作家读书班”上。那时候,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关于作家如何对待“小历史”和“大历史”的问题,至今犹在耳畔。《若即若离》出版之前,我惴惴不安地给他发了一个邮件,恳请他为我的小书写个序言。没想到汪老师一口应允,并在我把书稿交给他之后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序言发给了我。我端起酒杯去敬汪老师的酒,他连忙站起来回敬,并将席间另一位海安老乡——《文学报》社长陈歆耕先生介绍给我,甚至还拉来他的爱人徐晓华老师,四个人酒杯相碰,合影留念。

11位“壹丛书”作者来了10个人,只有南京的青年才俊曹寇因事未能赶来。互相之间有的早就熟识,有的只在省作协的签约仪式上见过一面。但既然都是“70后”,彼此的文字也有所了解,又有了酒的催化,我们很快也就消除了生分。而这其中的曹建红就是震泽本土人,她忙前忙后地照顾大家,无形中成了我们这一群人里的黏合剂。当天晚上,她就带领我们一起去唱歌,更是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

第二天的“壹丛书”首发仪式上,吴江市市委书记徐明也来了。当时正是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之后不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一时间引起一些地方的市民疯狂抢购食盐。徐书记在介绍吴江发展概况的同时,结合“抢盐风波”,以他的理解和体会,生动阐述了文化建设对人的精神塑造和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会上,叶辛、蒋子龙、范小青等著名作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畅谈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并对当下种种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汪政、王尧等评论家还对我们每一部“壹丛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评析,褒扬鼓励之余不失善意的批评和殷殷的期望。而作为“壹丛书”作者代表的曹建红则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并表达了一名基层作者对省作协推出“壹丛书”这一扶持项目的感激之情。

隆重的首发式结束之后即是“美在震泽”笔会,我们有幸和众位名家一起徜徉在三月的江南。上车的时候,范培松教授提醒我们说,今天有这么多名家在这里,快拿出你们的书,让他们来个集体签名,将来翻翻多有意义啊!是啊,怎么没想到呢?于是,大家纷纷拿出书来,互相传阅签名。

第一个给我签名的是著名小说家荆歌,他不但主动为我签了名,还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种花引蝶,买石得云。荆歌老师一边写,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的字是能够卖钱的呢!

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老师给我签名的时候,乐呵呵地对我说,小本家呀,你不知道,当时在票决评选“壹丛书”入围作品时,我可是因为难得碰到一个热衷写作的小本家,才毫不犹豫地投了你一票的。

徜徉于古镇震泽,春天的暖意扑面而来。这种温暖不仅来源于季节的更替,更体现在地方政府对这次活动倾注的极大热情和心血。不必说我们入住酒店的里里外外,随处都可看到“欢迎”的条幅和标牌。游览震泽的一路上,无论是街上的景点,还是在乡村大道,充气拱形门上硕大的欢迎标语不时映入眼帘。

我们到达王锡阐纪念馆时,著名作家苏童忽然冒了出来,他背着一个旅行包,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苏童是我最为崇敬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出现让我欢欣无比。我迷恋苏童的小说语言,他的一套短篇小说集常年安放在我的床头。可以毫不矫情地说,苏童的作品已经成为滋养我文学理想的一份不可或缺的食粮。我和苏童老师有过几次短暂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含蓄、内敛而又才华横溢的。而此次在震泽,他却显现了他幽默率真的一面。

那是在震泽的新农村示范点——龙降桥村,主人早已备好纸墨,请求前来参观的名家们赐予墨宝。那边,众人正竭力举荐书法高手、评论家汪政泼墨挥毫。这边,小说家荆歌早已自告奋勇地铺纸提笔了。那边,汪政老师稍作凝思,笔走龙蛇,引来一片叫好。这边,荆歌老师写写画画,进度十分缓慢。忽然,桌面蹦出一个一块钱的钢镚儿。荆歌猛抬起头,面前的苏童正抱着膀子吃吃地坏笑呢!围观者霎时笑作一团。荆歌咧咧嘴,不为干扰,埋下头继续写字作画。看着荆歌如此专心敬业,苏童竟掏出皮夹,从里面迅速抽出一张百元钞票,轻轻地拍在荆歌面前……引得众人再度笑翻。

去震泽,不能不去宝塔街,到了宝塔街,则不能不看师俭堂。师俭堂的主人本姓徐,亦官亦商的徐家堪称豪门巨富,仅仅一座宅院就占地二千多亩,大小房屋总计147间。可是徐家依然崇尚节俭,取了这么个“师俭”的堂名,不能不让人感叹深思。师俭堂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内部结构巧妙,装饰精美典雅,砖雕、木雕、漆雕……精雅别致、巧夺天工。参观的过程中,年轻的实力派女作家鲁敏不时向老前辈们问这问那,那模样,整个儿就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而曾以《秋白苍茫》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李辉老师则捧着相机,里里外外照个不停,嘴里不时发出阵阵由衷的赞叹。

如果说恢宏精巧的师俭堂是宝塔街引以为豪的脸面,那么街东头巍然耸立的慈云寺塔则是宝塔街的灵魂。试想,如果没有这座宝塔,又哪来“宝塔街”这个名字呢?而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慈云寺塔,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玲珑挺秀。据震泽方志记载,小镇曾有景观: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这其中,“慈云夕照”是最为著名的。

而在塔的东南隅,矗立着一座单孔拱形石桥,名曰“禹迹桥”,乃清乾隆时期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造。桥与塔相互呼应,构成了水乡震泽的一个标志性自然景观。我忽然看见叶辛老师倚立桥上若有所思,便举起相机为其抓拍了一张照片。叶老师看了连连说好,随即给我一个邮箱,让我回去之后就把照片发给他。

这是一次愉悦、新鲜、充实的旅行,古镇震泽以江南特有的温润气息熏染着我们身体和灵魂。当所有的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特别是我们一帮“壹丛书”的作者,每每凑在一起,就有无尽的话题。临别前的早上,就连那位总是不声不响的青年女作家何庆华也哗哗地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她和已逝老作家白榕那段堪称旷世奇缘的婚恋,让我们无不感慨唏嘘。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站在春天的阳光里,挥挥手,与老师道别,与友人道别,与震泽的老街古塔道别……

而在震泽附近的另一个小镇——盛泽,我那“作家读书班”的同学李云已经发出邀请,说是早就约好一帮吴江的文友等候相聚。

水墨江南,总有那么多诗意的小镇。我知道,我又将迎来一场小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