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港产业:海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港产业:海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是国内外许多先进港口城市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临港产业发展水准已成为滨海临江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海盐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东濒杭州湾,依海而建,因海得名,拥有丰富的海洋港口资源。根据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总体部署,面对“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立足海盐实际,顺应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理清战略思路,加速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努力把临港产业打造成为海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海盐发展临港产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海盐地处中国最开放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和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是全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嘉绍快速通道的相继建设,海盐处于沪、杭、苏、甬4大城市的交通节点,将有效承接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嘉兴港海盐港区距上海港133海里,距宁波港85海里,距舟山定海港80海里,极具承接喂给转运优势。境内水网密布,省10大内河干线航道之一杭平申线贯穿全县,内河水运优势突出,可积极发展海河联运。同时,海盐滨海地区重点投资密集,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秦山核电基地已完成投资500亿元,形成了近300万千瓦核电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核电能源基地。投资数亿元、年排30万吨的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也建在海盐,为发展临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开发建设初见成效。海盐拥有海域面积537.90平方公里,岛礁0.48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长达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线最长的县(市)。海盐港区可建生产性码头岸线约8.9公里,可建各类千吨级、万吨级泊位55个,占嘉兴港总泊位数的一半以上,而且港区位于杭州湾北岸,滩平水深,状况稳定,全年可作业天数300天以上。近岸滩涂平缓、宽阔,可供大面积围垦造陆,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海盐县深入实施滨海开发战略,加快港口岸线开发,组织围涂造地,沉睡千年的海岸线正在开始唤醒。全县已建成的港口码头有5座,主要包括各5000吨级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箱梁专用码头、墩身专用码头;3000吨级的秦山核电重件码头;1500吨级海盐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专用码头和白塔山旅游码头。当前,新一轮港口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总投资2980万美元的秦山港务有限公司4个5000吨级海运泊位正在规划建造,其中一期2个5000吨级码头基本建成,即将竣工投产。浙江林龙港口有限公司3000吨级散货码头,各项筹备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嘉兴港海盐港区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放口岸,发展前景喜人。围海造地成效明显,2004年动工建设的南北湖围垦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完工,可增加土地2.25万亩,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拓展了宝贵的空间。2006年底实施的海盐港区东段围涂工程,计划在2009年完工,可增加港区面积1.2万亩。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海盐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土地保障,对于海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临港产业初具雏形。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405美元,连续5年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县依托港口优势,初步培育起了机械(标准件)、造纸及纸造品等县域特色块状经济。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落户,国际紧固件五金城正在兴建,全县拥有机械(标准件)制造业法人企业621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标准件生产基地。工业园区建设有了新发展,省级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各镇工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和产业水平持续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县拥有星级饭店8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7家,可以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点)6处,旅行社8家。南北湖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初步形成了以南北湖风景区、秦山核电基地、县城文化商贸、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组成的滨海旅游网络。200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6亿元。

我县虽然在发展临港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尚未形成真正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临港产业。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由于规划滞后,导致岸线随意开发,资源利用不合理;产业无序发展,零乱布局,小而散现象严重,尚未形成上规模的特色临港产业园区。三是产业基础较脆弱。海盐滨海开发刚刚开始,基础设施还不配套,港口功能还不健全,海河联运还未开通,支柱产业还未成形,发展基础还较脆弱。

二、海盐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最近召开的海盐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文化休闲胜地、开放和谐福地,全力打造滨海新城建设的“一城三地”发展战略,为全县新一轮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依托滨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发展定位。要抓住我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起步阶段就将海盐临港产业的发展定位在“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主基调上,确保海盐临港产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层次、品位和质量。

(二)发展原则。坚持临港产业发展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原则。海盐港区作为嘉兴港的组成部分,基本定位是上海港、宁波港的喂给港。与乍浦港区、独山港区相比,进出大宗散杂货是海盐港区的主要功能,海盐最宜担当区域性货物分流中心角色。要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适合海盐实际的临港产业。

坚持临港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联系的原则。在临港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生产性项目建设用地,又要给城市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使临港产业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临港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衔接的原则。海洋港口岸线资源是十分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倍加珍惜。在临港产业选择上,既要满足现实的、区域性的产业发展需要,更要兼顾长远的、全局性的经济发展需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集约利用,保护生态,优化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通过滨海开发建设,带动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以港带产、以产兴城,加速推进滨海新城建设。总的要求:一年打基础,二年上规模,三年见形象,四年成体系。具体目标:力争近期(2006―2011年),全县实现临港工业产值80亿元,现代物流业产值10亿元,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500万吨;力争远期(2011―2020年),全县实现临港工业产值300亿元,现代物流业产值30亿元,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

(四)战略布局。主要在杭浦高速公路与海岸线(围堤)之间,以大桥新区、南北湖风景区为起点,双向发展构建滨海黄金产业带。严格控制,分区布局,集中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休闲旅游、滨海房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海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心区和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主平台。沿自然海岸线,自东北至西南依次规划建设大桥观光旅游区、临港工业物流区、武原滨海人居旅游区、海河联运中心区、南北湖高档休闲度假区等各具特色的5大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步开发,整体推进,有序发展。

(五)发展重点

1.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依托海河联运,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海盐临港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一要坚持公用码头为主、业主码头作补充的开发方针,把重要的港口岸线资源掌控在政府手中,确保集约开发利用。二要抓紧实施两大围垦工程,为港口物流业发展及时拓宽空间。三要尽早开通两条海河联运线路,扎实推进何家桥航道改造工程,2008年底正式开通海河联运中线,完成白洋河海河联运枢纽一期工程建设;2008年底启动海河联运北线工程,一期工程与港区围垦工程及早期外海码头工程同时竣工,同步见效。力争到2011年底,新建成千、万吨级外海码头泊位7个,内河港池500吨级散杂货泊位8个,港口年吞吐量达到500万吨;引进较大物流企业4个以上,初步形成功能设施齐全配套的装卸仓储配送设施,以海河联运为主体的现代化的运输网络,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10亿元。

2.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化工新材料、船舶修造等产业,优化县内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内联外引,推进临港工业加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含装备业)。先进制造业是海盐具有传统优势的临港工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培育真正的龙头企业,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改力度,大力发展中高档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率。

化工新材料(含新型建材)。海盐大桥新区紧靠嘉兴化工园区,嘉化二期工程已放在大桥新区,且新型建材等其他新材料发展看好,因此,适宜发展化工新材料,包括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集中放在跨海大桥以东区域,经过大桥绿化带和东西大道的自然隔离,减少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船舶修造业。船舶(包括游艇)修造业是朝阳产业,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随着日本、韩国等国船舶修造业的逐步转移,我国滨海地区船舶修造业前景较好。海盐有较长的造船历史,适宜发展船舶修造业。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招商,创造机遇,果断引入大项目、大企业,适时发展海盐船舶修造业。

临港加工业。海盐港区以运输散杂货为主,而临港加工业的原料大都是散杂货,因此,海盐适合发展临港加工业,特别是大型粮油、食品加工业。可参照江苏沿江县市经验,将发展临港加工业列入招商内容,选择引进大型加工企业来海盐发展。

3.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要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浦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难得时机和实施南北湖、海盐港区两大围海造地工程的有利条件,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重新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开辟由南北湖风景名胜区、秦山核工业旅游区、白塔山海岛生态旅游区、武原滨海文化宗教商贸旅游区和杭州湾大桥观光旅游区串联而成的海盐滨海黄金休闲旅游线。同时,还要大力扶持海盐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升级,加快建设文化休闲胜地。

4.积极开发滨海房产业。与杭嘉湖、杭州湾两岸乃至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海盐拥有非常优质的生态环境,靓丽的滨海风光,十分适合景观房产开发。发展滨海人居房产业,具有非常独特的吸引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以县城为中心,以南北湖、海盐港区围垦区为依托,通盘规划,整合资源,精心设计,合理建设一批以度假和投资为主要功能的高档排屋、别墅和景观公寓,辅之大批中档公寓和普通宜居滨海房产,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要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抓好房产推介,努力打响“滨海人居”品牌,吸引县内外人士来盐居住投资;吸引一批强力公司参与海盐房产开发,不断提升滨海人居房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全力推进临港产业更快发展

形成思想共识。临港产业发展事关海盐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全县干部群众发展临港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增强发展临港产业的内在动力。

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建权威、精干、高效的指挥班子,切实加强对临港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要配足配强大桥新区、南北湖风景区、港口开发办等一线队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推进。

合理制定规划。要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全方位思考,跨区域定位,高起点规划,努力实现岸线、港口、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长远全局利益最大化。在精心制订全县临港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注重各规划之间的全面对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确保临港产业顺利有序发展。

强化产业导向。要严格按照规划,坚持分类布局临港产业,不同临港产业不得混合布局,非临港产业不得布点临港产业集中发展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及早制定临港产业的准入门槛,抓好招商选资工作,尽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切实加大产业导向力度,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努力培育具有海盐特色的临港产业。

健全运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信贷融资、吸纳民资、县外融资等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其次,要改善用地机制。及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考虑新区、景区、港口开发用地指标,保障临港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三,要强化统一协调机制,理顺条线关系,强化统一规划管理职能。

实行科学考核。要加强对全县临港产业的监测调控,单独列出临港产业统计指标,作为镇区、部门年终考核奖罚的重要依据。要制订新区、景区、港口开发办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职责要求,加强检查督促,实行科学考核,有效奖励先进,努力激发一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推进“1城3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