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流言”不再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流言”不再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在践行《美术课程标准》时因不断追求“时尚”,导致学习不够深入、透彻,对一些“时尚”的“流言”缺乏分辨能力,出现只知皮毛而盲目跟风的现象。这些“流言”往往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如果让它肆意蔓延,必定会贻误学生。那么,这些“时尚”的“流言”为什么会“满天飞”呢?因为它们身披漂亮的外衣,具有迷惑性,导致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因此需要我们擦亮眼睛,认真审视,以免陷入误区。本文就针对这些“流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学误区;听课;作业评价;临摹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26-02

“流言”一:“美术教师没有必要听取语数老师的课。”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还真是有道理,因为你是美术老师,要听课也是听你本专业的美术课,语数课你能听得懂吗?听了有用吗?但是美术老师真的没有必要听其他学科的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育是相通的,都是在教学生学习,同在育人,虽然教学的内容不同但实施教育的对象是一样的。我校有一位语文科老师转行担任美术专职教师,他虽然已经担任美术学科了,但还经常听取语数教师的观摩课,而且不但听课,还经常参加语数学科的教学研讨,“不忘本”地与语数教师切磋教学技艺。其实他是从语数教师那里吸收了许多钻研教材、处理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技艺。最终使他成了我们学校的名师。有句话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当代的美术教师应触类旁通,跨学科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优点。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那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怎样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呢?

首先要摆正心态。要有虚心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的心理定位,这样你才能从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身上学到知识、技能。其次就是“听”备课与课堂动态生成。看看别人是如处理教材的,怎样处理重难点的。听一听课的结构是否合理,各环节过渡是否自然等。看看这些优秀的老师是如何处理课堂中突发问题与事件的,看看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师生交流是否顺畅等。再次就是看基本功。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运用媒体、板书、板画,听听他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亲切、自然,制作的课件是否合适本课播放,是否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等。最后就是写感悟。听取优秀教师的教后反思,对照他们的反思,你作为旁观者觉得是否有道理,然后自己写一写听课后的感受,并做到长期积累这方面的素材,相信自己在教学方面一定会有所长进。因此我真诚建议美术老师平时应多听听这些优秀老师的课。

“流言”二:“对学生作业多表扬,不批评!”

美术新课标告诉我们“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要放弃传统的鉴定和甄别,在评价中体现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特征”。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经常在美术公开课上就看到老师一味地表扬学生,对于有构图及搭配颜色明显不足的作业,也不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怎么让学生进步?这是对学生的捧杀,因为没有给出建议,学生如同失去了航标的帆船,在大海中乱转。点评如同航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在教师的指引下向更高的艺术天堂迈进。那么怎么给学生作业提建议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并指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那该怎么评价呢?

首先,坚持评价的多样性。坚持口头与书面评价想结合,面批面改和评语评价引导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家长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坚持评价的随机性。如果学生在构图期间就已经发现有构图的缺陷,则教师应及时出手点评,以免小错酿成大错。比如指导学生剪团花,发现部分学生折叠没有绕着对称轴进行,出现明显不对的情况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其重新按正确的方向折叠,以免剪出的团花是散开的,导致没能让学生成功完成作业,无法体验成功感。再次,坚持评价的多元性。如上中国画、美术字、剪纸等技法训练课,老师们基本上运用的是一元评价。而主题画、想象画等内容,基本上会运用多元评价,对每位学生的作业都应投去赞许的眼光,即使再不起眼的作业也要找到“闪光点”。最后,坚持评价的人文性。评语字里行间要充满人情味,既要充满激励性又不失针对性,让学生看了既受到鼓舞,又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比如我在批改一幅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梦幻的城堡》作业时,某位学生构图合适,但出现线条太乱,疏密、粗细、多少、大小等方面组织的不够,但是色彩很靓丽、鲜艳,对比强烈。我就这样点评:“你画的色彩比起线条来有很明显的优势,继续努力把线条画好,实现线条、色彩‘双丰收’,你就是一个小画家了!”。我想只要长期坚持这样评价,学生一定会进步的!

“流言”三:“学生作业要多创新,不临摹!”

同志曾经指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是从此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学美术必须天天创新,不用临摹了。要临摹就是抄袭,没有动脑筋。不知道临摹是打基础,临摹是学习创新、学习新技巧的必经之路。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种艺术的学习,无不是从临摹开始的,只有继承了前人优秀的东西,才能去谈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如同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有了基础的创新如同站在巨人的臂膀,因为站得更高一定能看得更远!比如在上中国画、铅笔淡彩、版画制作、艺术字等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先临摹,待掌握技法要领后再创作。在我们美术界有句话叫“师古人”就是这个道理,在谢赫著的《古画品录》中称之为“传移模写”。从古人学画和习字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临摹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因每天临写古人的字,天长日久竟然把一池塘的清水染成了墨池,就是传说中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假如王羲之没有大量地临摹前辈们字帖,会取得如此大的艺术成就,会成为人们心中的书圣吗?再如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为了创作,他在法国罗浮宫博物馆里不断临摹古代优秀的绘画,掌握西洋绘画的技法。回国后又结合中国画,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现一直被世人所仰慕。这一切都说明先临摹再追求创新,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艺术之路走得稳健、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