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享受音乐成为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享受音乐成为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强调创新思维的大环境下,教师们也开始尝试多种手段结合,多种感官参与的开放式音乐欣赏活动,力求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真正成为欣赏活动的主人。让欣赏活动真正地“活”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列举一些课堂的实例。

课堂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吉德玛”

《森吉德玛》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其中第一段音乐优美舒缓,令人回味无穷,第二段音乐欢快热烈,令人热血沸腾。活动中,课件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而课件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记忆。另外,教师借用图片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作品的背景内涵,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教师借助一些语言、动作的提示,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在师幼互动中真切地体验和欣赏乐曲的内涵,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进一步升华。最后,教师用优美的舞姿对整个乐曲进行诠释。使活动达到最高潮。

课堂二:中班音乐欣赏活动“金蛇狂舞”

环境和材料对此次活动起着极大的暗示与渲染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教师运用的重要手段,教师用中国民族特色的线描制作了两条形象生动的龙,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制作了图谱——海洋。自制了色彩鲜艳的龙舟,并在空地上布置出海洋的路线,与图谱吻合,让幼儿在符合乐曲意境的环境中,理解和感受作品。活动中,教师调动了幼儿诸多的感官通道——听觉、视觉、运动觉等,让幼儿在观看教师图谱演示、跟随乐曲做动作等方式方法中。反复地倾听乐曲、感知乐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幼儿划龙舟比赛的场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分成两组,模仿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景,让幼儿感受乐曲的循环体结构,幼儿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龙舟竟渡的情形,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课堂三: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

在幼儿首次欣赏时,由专职人员独奏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筝曲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铿锵有力的特点。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落西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傍晚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的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同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曲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异同。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这三个案例。让我们不难看出,如今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日益丰富的活动形式促进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多样化,使音乐欣赏活动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过程中,如果对音乐欣赏教育的方向把握不稳,也非常容易出现偏移,本人亦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切勿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往往更多地将作品介绍印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将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更多地将作品中认知方面的音乐元素放到目标首位,始终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展现。而幼儿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宣泄、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沉醉流连,这些都是以往我们相对忽略的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把“能初步感受并喜欢艺术中的美”作为艺术领域的第一大目标,我们必须克服重认知轻审美的错误倾向,而要让孩子把从音乐中得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这仍然不是音乐欣赏最根本的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教师往往以为,幼儿只有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证明这个欣赏活动的成功。殊不知。面对美好的音乐,即便是成人都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更何况幼儿。幼儿的经验是有限的,当他们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引导他们更多地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

二、对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运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合理地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对引发幼儿积极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则会使幼儿专注于画面,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幼儿看似积极主动,场面热闹,但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却并非来自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选择辅助手段的同时切忌本末倒置、过度过泛,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幼儿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要让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与愉悦。

三、对幼儿表现方式的反思——切勿喧宾夺主

《纲要》对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但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躁、乏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们不仅让幼儿用口唱或用耳听,而且采取了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活动设计过于“丰富”,以致在同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一会儿在听故事,一会儿在角色表演,一会儿又跟着图谱打节奏,甚至用笔作画等。其实,用动作或语言来表达,是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而且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所以我们在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幼儿本身对音乐欣赏的需求,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现手段,喧宾夺主。

四、对欣赏主体的反思——切勿角色颠倒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教师担当的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时,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起全知全能的角色,主要表现为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事实上,成人与孩子的体验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成人千万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象引导到统一答案上来。同时,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欣赏、理解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遵循《纲要》精神——“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求师幼互动。产生共鸣。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通过适当的引导、提问,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并对其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存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继续感受作品。不断拓宽欣赏空间,提升欣赏能力。如幼儿在欣赏《化蝶》的时候,并不能一开始就想象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内涵,而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同样应该鼓掌叫好。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音符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真正地享受音乐,让享受音乐成为孩子人生中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