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A组)和单纯针刺组(B组),每组3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5~62岁,平均48.3岁。A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穴位埋线1次. B组于夹脊穴、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予以单纯针刺(1次/d,共10次)。经治疗后,通过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疼痛分数,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体片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平均疼痛分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p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穴位埋线疗法;针刺镇痛

【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14-02

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据有关报道[1],在腰痛症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约占总数的37%。笔者自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并与单纯针刺组30例进行对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均为宁波市康复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8例因没有坚持治疗退出本研究。60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A组,30例)和单纯针刺组(B组、3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5~62岁,平均48.3岁;病程3d~1年。单节段突出或膨隆34例,其中L4,516例,例,L5S118例;L4,5,L5S1双节段突出或膨隆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28~48岁)。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提示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级有骨聱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完成穴位埋线者;按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表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手术适应证者;不能穴位埋线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1.5.1 A组①主要取穴:L4L5双侧夹脊穴,患侧的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穴。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作皮丘麻醉后,镊取一段已消毒的4号羊肠线约0.5厘米,放置在长5厘米的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针尾插入针芯。医生左手拇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穿过皮肤,其进针角度和深度根据患者胖瘦及埋线部位确定,刺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羊肠线注入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加酒精棉片,紧压针孔并用创可贴包扎固定。

1.5.2 B组 取穴及操作同A组,不接受穴位埋线治疗。1次/d,10d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

1.6 观察项目与方法

1.6.1 疼痛评分 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3],治疗前后由专人进行评分。

1.6.2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达70°以上,跟、膝腱反射正常,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能改善,直腿抬高试验有进步,能从事较轻工作;未愈,治疗后腰腿痛症状,直腿抬高试验,跟、膝腱反射均未改善。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VAS疼痛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adit分析。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腰腿痛”“痹症”范畴。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颇多,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等皆有较好疗效,治疗原则多以扶正祛邪、疏筋活络为主。最近的综合研究认变,多因素所致脊神经根微循环与营养障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痛机制的重要环节[4]。而针刺治疗可以促进循环,改善脊神经根营养状况,消除脊神经根水肿,达到“自身减压”的目的,从而减轻疼痛。因此,笔者取神经根压迫局部夹脊穴为主穴,并结合远端循经取穴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经气,共奏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穴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合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留针(埋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总之,本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6-23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67-1168.

[4] 黄仕荣,石印玉,石关桐,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微循环与营养障碍致痛机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6):60-63.

[5] 单顺 穴位埋线疗法讲义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