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曼玉花瓶到影后的蜕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曼玉花瓶到影后的蜕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奈的花瓶时代

张曼玉1964年9月20日出生于香港,在香港时她曾就读于圣保罗小学。8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在英伦岛上伴着没有爱情的父母的争吵声长大,16岁读完中学后便参加了工作,那时她在伦敦一间书店做店员,她曾梦想过做一个职业模特。1982年,她回到出生地香港探亲,与妈妈逛街时被广告公司星探相中,留下来做了广告模特,1983年,张曼玉参加港姐比赛,她在决赛中获得了亚军和“最上镜小姐”的荣誉。在此之后,她的职业生涯开始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切看似那么顺其自然地发生了,张曼玉似乎是被上帝眷顾的,然而成名后她的发展却并不是那么顺利。获奖之后,张曼玉如约和香港无线电视台(TVB)签订了两年的艺员合约。在初入“无线”之时,她被分配参加当时正在制作的《野外奔放》和《我爱大自然》等暑期节目的演出。

在加入“无线”后的第二年,张曼玉便被大名鼎鼎的邵氏公司看中,并被邵氏借去参加电影《青蛙王子》的演出,张曼玉也从此开始了自己迈入影坛的第一步。但初出茅庐的张曼玉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因为之前她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演技在开始时并不见深度,除了一副娇好的面容和妩媚的笑,表演中再难有动人之处,尤其是演发自内心的情感戏,对她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那时候喜欢张曼玉的人只知道她是个港姐,在那种打打杀杀的早期江湖片或喜剧片里的她仅仅是一个漂亮符号。从1984年到1988年的几年间,张曼玉一共出演了近三十部影片,产量之高在新人中实在是不多见。尤其是在1988年,她一年就出演了12部电影,创下一个不大不小的影坛奇迹,张曼玉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张一打”的外号。

对于那段没有进入状态的表演生涯,张曼玉记忆犹新,她曾回忆说:“过去拍电影,我无意中流露出要好好努力,争当影后的想法,别的导演听了笑得趴在了地上。当我想找多种类型的角色去演时,导演们都说‘你很红,可你只是漂亮,你没有演技啦!”’

但张曼玉是善于学习的,她是一个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苦练之后,她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她那具有特点的微笑赢得了观众的心。在她主演的《缘份》一片中,张曼玉已经表现出明星的潜质,该片为她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她因此片被评论界誉为“最有前途的女星”,并因此荣获次年香港金像奖的年度最佳新演员提名。而由她主演的另外一部电视剧《新扎师兄》,则让她的演技开始受到注目。从此之后,她的表演事业开始得以逐渐提升。

来自王家卫的启发

张曼玉的演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本质上的提升,而奇才导演王家卫的出现使她对表演茅塞顿开般地开了窍,自此她由一个单纯的花瓶明星转变为一个具有人物内心表现力的演员。她说:“从接拍王家卫的《旺角卡门》开始,我就开窍了。也正是这部《旺角卡门》开始,我自己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的确,在没有遇到王家卫之前,银幕上的张曼玉演的角色多是些可爱的女孩子,没有多少戏份能表现角色内心的精神。直到1988年王家卫执导《旺角卡门》一片时给了她机会,张曼玉的演技才被发掘出来。

关于自己的这一次开窍,张曼玉说得很详细:“在遇到王家卫导演之前,作演员对我而言就意味着做反应,毫无原因地狂喊,像孩子一样哭、蹦蹦跳跳。导演要求我一下子就要迷住人,人们则要求我具备一种即刻、即兴的表演风格。而拍《旺角卡门》时完全不同,我要寻找感情的深入点,我认识到自己是电影中的一个人,这个人要由思想到动作之间的连接所构成。我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努力去做。王家卫先是琢磨演员、眼神、服装色彩、物体形态、视觉效果,然后再从这些出发去构思他的作品。和他在一起,我成了一个研究对象。这种拍电影的方式在香港不常见。在香港,电影飞快地拍飞快地看,速度毫无节制,因为人们不喜欢停顿、沉默以及缓慢,因为人们拒绝接受沉思延续的目光、慢慢演变的面孔。然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王家卫的启发下,张曼玉在此片中首次以较写实的方式去诠释一个女孩子的爱恋心境,表现出了在她以往所饰演的角色中所没有的质朴的美感。张曼玉通过此片彻底摆脱了以往给人留下的“花瓶”阴影。这一次,她完全将一个善良、质朴、深情的女孩塑造得有血有肉,而且她那种隐藏的神秘、挥之不去的魅力在片中被精确而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她的美丽和演技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纯净光辉。

对于第一个给了她自信和鼓励的导演,张曼玉对王家卫当年给予她的帮助至今念念不忘。在拍完后来的《花样年华》,张曼玉又忆起王家卫对她的影响:“王家卫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出现,他让我有了自信。10年前,我开始想突破自己,但需要有一个适合的人去配合,而王家卫就是那个人。因为他没有剧本,你就没有办法,只能用心去演。”

在主演了《旺角卡门》之后的第二年,张曼玉凭借在《不脱袜的人》中的出色表演,夺得了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个大奖――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又和张艾嘉、斯琴高娃两位影后联袂主演了关锦鹏执导的《人在纽约》,这部影片又帮她登上了当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影后宝座。同一年连续获得香港、台湾两地的最高表演奖已是十分不易,但在之后的两年中,张曼玉又两次扬威金马奖,这让之前一部分不看好她的人对她也刮目相看了。事业与爱情的不平衡

从《旺角卡门》开始,张曼玉在选择剧本时开始注重自我在角色中的表现,这也使得她佳作不断。1991年张曼玉主演了关锦鹏的《阮玲玉》,该片使她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1992年最佳女演员银熊奖(Best Actress of Silver Berlin Bear),她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在三大国际影展中获得该项桂冠的华籍女演员。《阮玲玉》之后,1996年的《甜蜜蜜》为张曼玉迎来了她表演事业的另一个高峰,这部文艺片再次证明了她的演技实力,该片成功引用了邓丽君的名曲《甜蜜蜜》讲述了中国人的飘泊故事,也是华语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之一,受到广泛好评。2000年在《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摩登典雅的成熟美再次赢得了肯定,此片独特的怀旧式老上海风格整体上也凸显了王家卫的个人特色,该片获得了2001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提名,赢得了当年的香港金紫荆奖,张曼玉也因此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等多个年度最佳女主角奖。几年后她又再次出现在王家卫的《2046》中,在仅仅几秒钟的镜头里她扮演的是与《花样年华》中同样的角色苏丽珍。2004年她主演了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的(《错过又如何》,并因此片获得了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张曼玉的演技和她的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被这位日益升起的巨星的表现所征服,她的感情生活也成为众多媒体乐此不疲的话题。但是,在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背后,张曼玉在情路上却走得很辛苦。她以“爱情高于事业”为信条,但她的爱情却至今“一贫如洗”。与韩籍发型师分分合合三次,终以失败告终;与导演尔冬升一见钟情,终因不能忍受对方之大男子主义而分手;与美术指导Hank火速相恋,情书却被对方出卖;与“奸商”宋学祺相恋,对方骗情骗钱后“人间蒸发”;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婚姻也因聚少离多而失败……张曼玉在一个“不纯洁”的时代,信仰“纯洁”的爱情,追求“纯粹”的感情。

对待多变而又不稳定的婚恋,张曼玉却显得很平和,很达观。对于已经40多岁的张曼玉来说,爱情依然很重要,她可以为爱情抛弃明星的身份。张曼玉说自己在二十多岁时也只是抱着普通女孩子的梦想,结婚生小孩,那就已经很幸福。但三十岁后开始明白,爱情虽然很重要,但其他东西也很重要,当人懂的去爱这个世界爱自己,自己感觉好了,爱一个人也会不同,“婚我也结过,后来也离婚了,这些经历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现在对爱情的看法吧。”

张曼玉是一个因成功、自信、豁达而美丽的女子,她从不让哀愁淹没自己,她总是能从情感的逆境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并顽强地创造事业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她给予我们的,不仅有银屏上的经典形象,也有她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人生的达观。

历程评述:

张曼玉从最初毫无特色的花瓶演员一步一步走到事业的巅峰,成为一个实力派的演员,她的努力和她的天赋让人折服。张曼玉的好友苏菲・玛索曾这样评价她:“张曼玉是至今为止在演艺界拥有最高成就的电影演员,不仅仅是她的奖项和经典的电影,她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她的生命里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