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助推艺术教育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助推艺术教育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演变,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生源数量的大量增长所带来的多种负面效应一再成为饱受诟病的话题。由此,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必然面临着诸多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的现实问题:

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远远大于教育资源的增长水平,高校如何应对办学条件的不足?

面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如何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使教育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高校学生数量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让数量和质量同步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优质课程的利用率?

……

一切问题都是围绕教育质量展开的。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目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而我国更是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自2003年《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以来,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近800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10年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精品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仍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致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与所获效益相差甚远。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精品课程的价值并未得到全面有效体现。在全国各地艺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使更多艺术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享受到名校名师课程,这对于以培养探索和创新人才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记者着重对艺术教育教学领域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也是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思维和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实践视角的内省和反思。

强调内涵、突出特点――精品课程建设宗旨明确

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来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6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对于艺术类学科而言,精品课程建设也有其独特之处。

艺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因此其建设和投入力度也必然是自上而下的。高质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了较好的辐射面和应用效果,其教学团队得到相应的荣誉或奖励,必定会自上而下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和一般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来说,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具有创造力。因此艺术精品课程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当然少不了一流的优质教材和优秀的教学团队。如“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在现有的本科教育中应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审美的观念意识,从而带动本科生造型思维的思想性提升,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对于当代艺术和价值观念的思考”。由于担任了一门校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洪利标对艺术精品课程有着本质上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上能够查寻到“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多门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北京舞蹈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能够看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历史生活舞蹈”等精品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这些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全国高校的学子,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舞蹈学院均拥有一流的教学团队,相信其精品课程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其他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课程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地方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2010年吉林艺术学院制定并下发《吉林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吉艺发[2010]40号)和《吉林艺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文件,按照学院精神,学院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工作。目前学院已经拥有揭裱与修复(朱臣教授)、风景写生(刘大明教授)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从2007年到2012年,教学团队中任传文等3名教授先后被评为省级名师,他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合理的教学设计。课程团队积极推动了吉林艺术学院的教育改革,使得规模化的艺术教育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师讲课水平逐步提升,真正做到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逻辑清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学成果应用广泛,在各专业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洪利标认为,学院这样下功夫打造精品课程,是基于真正对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能有全面提高。学院从领导到各部门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前由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2013年院级优秀课程,对入选课程组的每一位主讲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经过两轮的评价和筛选,最终评出油画写生、专业素描基础课等院级优秀课程12门(任课教师37位)。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精品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目前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高质量的精品课件还不多。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从当前的艺术教育实际状况出发,顺应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去引领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洪利标提出的问题,可以再次引起我们对艺术专业课程特点的重视,如果能从本质上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将艺术专业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信定能产生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艺术专业精品课程特点

艺术类专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虽然在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源是相通的,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那么从遵循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说,艺术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申报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以音乐专业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认为,音乐类的大部分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环节。例如合奏、重奏等,课程建设和更新需拍摄精品课程视频等,相关的乐谱音响价格不菲,资金投入较之其他专业投入较大。其他学科强调文本教案,音乐专业更注重音响资料。

同样是艺术专业,其他专业也有着类似情况。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韦云从5个方面介绍了艺术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特之处。

第一,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不同。艺术类专业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审美修养和技术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是艺术感觉与技术的结合,往往注重发挥艺术独特性。

第二,因为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艺术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作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课程都会有符合课程特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如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第三,教学内容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在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因专业课程而异。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同。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强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第五,教学环境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环境多元化,每个专业课程都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

重申报、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突出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探索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闯出了一条新路,也由此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与传播。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影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电子图书馆等资源,能使更多的学生共享精品课程资源。目前网络上共享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相对丰富。如记者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就看到了包含多个学科专业在内的,有教学团队维护的本科精品课程和学校推荐课程共14234门(截至发稿时),随机点击进入西安音乐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翟志荣主讲),网站上提供了该课程的课程概况和课程内容等详细内容,但在互动交流区,留言的人非常少;同样,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刘文西主讲)的互动交流区,也比较冷清;由徐勇民主讲的湖北美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笔人物画”,亦只有3人留言。虽然不见得每一位访问者都会留下痕迹,但以上课程的上传时间都在4年以上,而且课程的视频播放较为流畅,画面和声音也很清晰,即便留言的人均称获益匪浅,但其“门庭冷落”之状不免令记者感到遗憾。这种现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即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常态。

与以上情况相类似的是,当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建设了精品课程,其在实际教学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带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也有不少院校的精品课程成为摆设,有的精品课程连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分享过,大家只是听说有这么一门精品课程。洪利标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精品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成为个人的“荣誉”和“成果”,其广泛影响和作用并不明显。

韦云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整理资料与申报要求的矛盾问题、建设过程中课程安排与企业(或行业)深度合作的问题、建设周期与后期延续的问题(没有资金投入)、教师团队协助的问题、带动专业群建设与专业辐射的问题,等等。

重申报

据一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介绍,有些精品课程其实并不精,课程负责人只是吃透了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其实在该团队中根本没有人教该课程,只靠做材料而成为了精品课程,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在雷光耀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评审专家并不全是相关专业的专家,现在的评审说是请专家评,但实际上仍是由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一会儿搞个什么“工程”, 一会儿搞个什么“平台”,高校都忙于应付这些,几乎没有时间认真做一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能推动本校发展的实际工作。而且评审的时间紧,量又大,又没有质量跟踪与责任追究,因此就造成了评审就是看谁的材料写得好,谁会取巧迎合评审标准的闭门造车式的行为了。

总结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申报书统一的大锅饭形式,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没有突出艺术类的特点,缺乏艺术类实践环节、艺术类教学模式的认定;评审标准规定了申报人的资历和职称,将一大部分正活跃在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拒之门外,复杂冗长的申报材料让很多教师望而生畏;评审标准更强调文本类资料,使音乐、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处于不利地位。

轻建设

在韦云看来,精品课程应该为相关课程建设树立标杆作用,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更多学校相关课程资源共享,因此应该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示范化。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专业群建设协调发展仍有待提高,其缺少创新、缺乏长期课程建设规划、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因此,出现短命的精品课程现象不足为奇。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不理想现象,比如课程建好后更新不够,或者根本不再更新,而使精品课程缺少了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也使精品不再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申报,轻建设”“审查不够严格”“未能彻底解决资源共享”等问题,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应付差事的做法,原因有很多。雷光耀认为主要是近几年建设的脚步太快,几年内全国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而审查制度和网络资源共享建设却没有跟上。比如没有专业的建设团队,都是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并不具有建设网站剪辑视频的能力;有的只是将教师上课的环节全部拍摄下来,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忽视了网络教学和实际课堂的差别;有的精品课程并不能算本学科内的精品;推广力度不够;申报时间仓促,有的难免应付差事。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制度上从上到下进行完善,评审专家的认定也应改进。

后劲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的任务,而现有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有周期性,阶段性完成与验收,使其很难再继续发展,许多课程内涵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效果,周期结束,没有资金支持,甚至半途而废,或成为一个名词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韦云认为,课程建设的中断,使少数课程又恢复到建设初期的状态,是非常可惜和令人担忧的情况。没有了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企业与课程合作无法继续;专家的支持力度减弱,导致课程改革不了了之;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了更多的教学交流与课程联系;有的教学团队虽然有成员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成果支持,但受制于课时、课程分配、完成工作任务等客观因素,无法参与到精品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亟待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更有意义。

提高质量、促进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出口,是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品课程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项工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挥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理想。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后应如何发挥其示范作用?雷光耀认为,首先精品课程的申报一定要选本校真正精品的课程教学,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是课程内容,而非申报书。其次,艺术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应最大程度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环节,还应注重实践环节。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后,其视频应做后期处理,配备字幕、音响,ppt、画外音解说等,使其适应网络教学,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韦云则认为,必要的资金投入,能使课程建设得以延续,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探索与实践,便于归纳与总结。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应建立课程与课程(其他院校相关课程联系)联动体系;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产生辐射与引领作用;还要不断纳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永远处于课程教学的前沿;同时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借鉴与创新,但不能照搬照抄。

在推进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下,促进精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韦云看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精品课程具有带动和辐射相关课程建设的功能,应注重内涵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协调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效应所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突出学科特点

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校艺术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绘画创作,还能胜任美术教育教学,适应美术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社会需求。那么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如何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呢?洪利标认为,首先要强调美术教育专业性,明确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还要始终贯穿励志教育。因为不少学生虽然报考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但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不想当美术教师,有的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要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励志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教师这个职业,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于美术教育事业,点燃他们的正能量。

洪利标说:“目前部分高师院系自身定位不明确,有脱离‘教育性’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重视开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不光教学生绘画技法,同时还要讲解绘画发展史、画家的艺术生涯、技法风格演变、绘画观念等。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和启发学生的创作智慧,而不是只教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始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当前教学形势和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美术教育学科教育体系,突出美术教育特点,明确自身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好。”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设计,韦云的建议是: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方式多元化,普遍运用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性,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艺术类课程应把传承与创新贯穿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体现其应用价值;体现审美,反映历史发展思考、社会功能和市场需求;与社会的密切度高,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依附于社会经济状况。

炼成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名师名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根据有关规定,精品课程必须是在本校连续开设一定时间的课程。因此,就建设一门精品课程而言,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必要的前提。韦云从上好一门课、做好一门课、建好一门课、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上好一门课的重点是课程设计。包括了解课程的性质,涉及和容纳什么学科,其覆盖了哪些领域,具有哪些突出性、代表性等。这是每一位课程建设负责人必须了解的。还要了解行业需求,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课程调研工作,例如以艺术设计课程为例,从北京的地域性出发,目前,北京正在根据“世界名城”“设计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现代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北京市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设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至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所有这些将有力推动设计人才就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人才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建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景。另外,大纲、教案、教学方法设计,学生的角色转换,上课的方式与状态等都很重要。同时要遵循“校内基础训练,社会实战训练”教学原则,通过学生校内校外的综合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所学能所用”的教学效果,通过企业的实战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达到就业的水平。教学任务是真实的设计项目,使课程具备实操性,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真实性,力求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

做好一门课,首先要创建教学新理念,积累教学成果,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才具有推广的意义。另外还应吸收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合适的课程改革。举办研讨会,目的是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结合专家评议,完善课程体现。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特色课程,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特色,这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应注重以下关键词:本课程依托(地域性)、借鉴、区别、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成果)、领先(重点)等。此外,课程标准是做好一门课的保障。做成核心课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基础(台阶)。其包括课程建设理念、教学质量、课程与工作、教学成果与影响力、成果应用与实施、教学资料整理备案(重要)等。

建好一门课,包括课程与项目的结合,课程与企业、行业(或协会)工作的融合。课程考核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必要手段。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质量的保证。还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将课程资源上网,开发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录像)。同时注重课程与社会效应和教学成果应用,尤其是应用效果和信息反馈。建立独立的课程网站,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程交流平台。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体现真正的艺术类教育特点,突出工作属性和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周期无限期。阶段性的成果则是新的起点。课程负责人应明确目标、放松心态、沉下心来、不辞辛苦、敢于付出、不求回报、带动团队、共享成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影响力。

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包括积累社会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完善课程;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选派团队教师不断学习与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升课程与专业团队的影响力。

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心积累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抓住机会,使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然后提炼教学理念(升华)、丰富内容(形式)。教学质量与成果是决定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记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剖析和探讨,可以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地位,通过网络上精品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使教学资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尚未完善,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否认,少数课程的申报者深谙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课程的质量与成果。评审的标准是整体宽泛制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肯定的是,无教学成果、无优秀的教学质量,课程没有多年的沉淀,要想评为精品课程是不可能的。没有前期的课程建设成果,学校、评审专家也不会毫无学术操守来胡乱评审。任何一门精品课程能够申报成功,都会有其成为精品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效益的评价,使教育信息化发展落到实处;怎样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精品课程的价值所在,使投入颇多的精品课程不至于束之高阁;如何使精品课程摆脱“形象工程”的尴尬局面,使精品课程获得持续发展;在艺术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如何突出学科特点,使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更好地为提高艺术人才质量服务;如何使精品课程建设与现代教育信息化更好地结合,通过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和加强师生互动性,使精品课程越来越受欢迎……

相信解决了以上相关问题,精品课程资源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艺术教育改革也必将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