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破解语言密码 强化表达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破解语言密码 强化表达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学习“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二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与之对应的就是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言语发现即实现“据言知意”,其任务在于对“意义和形式”的理解和发现,包括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融合的妙处、发现言语的问题等。言语表现即实现“以言表意”,其任务在于对“材料和方法”的运用和表达,包括言语材料的运用、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内容的创生、言语方法的迁移等。言语的发现要与表现紧密联系结合,实现相互转化,共同促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言语智能的提升。

下面笔者结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策划从言语发现到言语表现的言语实践活动。

一、合理解读--言语实践的立足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那教学仅仅止于“感受精神”和“搜集资料”吗?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既要通过搜集补充资料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更要着力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于是,笔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发现了文本在写作形式上的两个妙诀:一是文章结构精巧,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用的是以喜衬悲、以乐写哀的写法,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二是第三自然段关于圆明园内“建筑之辉煌”的写法很有特色,采用对举的方法,列举出不同风格的建筑,或并列,或递进,使得句式显得非常整齐;同时每个句子又用了一些不同的连接词,且句式有长有短,有详有略。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显然,在作者心中,只是一种写法是不能表现圆明园内建筑的丰富多样的,于是,在句式的呈现上也一变再变,体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笔者围绕这两大语言特点来设计言语实践的板块:板块一:疏通经络,质疑写法;板块二:品读对比,发现秘妙;板块三:创设语境,表现写法。

二、理解发现--言语实践的着力点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第二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秘密。这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在筛选中梳理文本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出“毁灭”和“辉煌”两大块内容,以最快的速度知晓文章在“写什么”。这是对学生迅速筛选和整合阅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也是理清段序、揣摩写法的基础。

对“辉煌”这一部分内容的梳理也很必要,笔者借助“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蓬莱瑶台、众星拱月、历史文物”等四字词语的朗读、分类、找相应段落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从“布局、建筑、文物”这三方面具体地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

2.在品读中积累新鲜语言

对于第三自然段“建筑之辉煌”的内容,笔者采取了以下引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由浅入深地积累语言。

1.师生对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引导发现句子的对应关系:一边“大”,一边是“小”;一边“闹”,一边“静”,并指导朗读。

3.梳理第2、3、4句中前后对应的内容,说一说他们的对应关系,再分角色读一读,积累语言。

3.在比较中揣摩表达方式

(1)从篇章结构入手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第三学段对篇章学习的要求。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并发现篇章结构上的秘妙的:

1.课文哪几自然段分别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引导梳理课文结构。

2.开头写了圆明园的毁灭,结尾又写了圆明园毁灭,这叫什么?(首尾呼应)

3.引导质疑:作者题目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圆明园的辉煌?引入关于“辉煌”的教学。

以上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篇章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进而产生疑问。这是从大处着手的布局谋篇方法的学习,弄明白了,对学生的学习表达都是大有裨益的。

1.课尾,引导学生对比读用“…有…有…有…”和“…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描写圆明园毁灭前后不同情形的两段图文,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2.重谈课堂开始的问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辉煌”,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

3.小结:大喜之后迎来大悲,这让我们更加痛惜,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以乐写哀,哀更哀;以喜写悲,悲更悲。

(2)从遣词造句入手

课堂上,笔者用师生对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第三自然段关于“建筑”的言语形式秘妙,给学生带来了一番别样的言语体验,同时又实现了朗读的训练和情感的体验。

1.寻找背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对我们帮助非常大的词语?(连接词:有、也有、有、也有)

2.对读第2、3、4句, 引导发现4句话在表现形式上的共同点?(句式相似、整齐,前后分两部分。)

3.后三句话同第一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句子有长有短,有详有略,且连接词不同。)

4.尝试用“有、也有”的连接词来改说第二句,引导发现句式在整齐中的变化,使读者读着不觉得单调、重复,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就是用这些富有变化的句子来表现圆明园丰富多彩的景观的。

在学生自主“体悟、交流、朗读”的语文实践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了解了语言表达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重在语言习得,兼顾情意感受,较好地处理了“言”、“意”之间的关系。

三、读写联动--言语实践的关键点

知晓了“写什么”,又揣摩过“怎么写”之后,就应创设“学着写”的时机,使学生在内化了课文语言后,获得外化表达的机会,或者在借鉴了某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小试身手”,总之,要是获得的储备有用武之时,变成源头活水。所以,在教学的第三板块,笔者结合文本“语例”,创设写话的语用情境,进行言语实践。

本篇课文中,有两处“语例”,可供学生迁移写法:

“语例”一:第三自然段关于“西洋景观”的描写是略写,可以就这一“语例”让学生进行读写迁移:

1.出示西洋景观资料,请结合资料,模仿第三自然段,用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加上不同的连接词,具体写写圆明园中丰富的西洋景观。

2.练写,交流展示。

“语例”二:第四自然段对于圆明园内文物的描写比较简单,可以就这一处文本的空白点,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形式进行言语表达:

1.组图欣赏,感受文物之辉煌。

2.读写结合,表现文物之辉煌:作者用一句话写尽了2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文物。接下来,让我们学着第三自然段的样子来写写圆明园的文物吧。

3.练写: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_______的,也有_______的;有_______的,也有_______的。……

这两处练笔只要选一处即可。正是因为有前面关于语言范式的积累发现,才使得写话从文本中发掘内容,再仿照文本的形式学着写,使得言语表现形神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