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官与“修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修炼为人之德
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为人之德有自强、持节、知耻、勇毅、廉洁、勤俭、爱物等。对于领导者来说,养气、节制、谦虚是重要内容。
第一,养气。
这里的“气”指正气、做人的气节等。孟子的“养气”学说为历代贤人志士所信奉。
当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回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的“气”也就是“勇气”的气、“士气”的气。而“浩然”,则是盛大流行的样子。可见,浩然之气是指人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和伟大而刚强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养气,就是指修炼并获得浩然之气。
第二,节制。
节制是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节制,就是要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和限制自己的和行为,使自己守正祛邪、举止有度、取用有节。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墨家强调节用不费;《易经》也告诫,君子要以节俭为美德,不可追求荣华富贵,强调“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节制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内心守定质朴,减少私欲杂念,才能放下包袱,有所作为。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对于不应为的有所节制,才能做好该为的事情。
第三,谦虚。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可见,谦是被古人作为世间大道来认识的。
谦是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管子说:“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所以,保持谦和的姿态,才能有良好的人际环境。老子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保持这样的谦下、虚怀的态度,才能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
谦下才能有成就。对于这一点,老子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谦就是让,让则有失,而正是失造就了得,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修炼处事之德
在仁义道德的大原则下,中国人的处事之德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对于领导者来说,诚信、有恒、力行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诚信。
诚信是诚实而有信用,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本和立政之本。这里的诚信重在个人“诚”的修养,强调为人以“诚”。
“诚”历来为人们所崇尚。《庄子》对此有深刻地剖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大意是: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人们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
第二,有恒。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恒心,才能成就事业。《易经》中也专门设《恒》卦倡导人们做事要有恒。其中说,“君子以立不易方。”主张君子要树立恒久不变的正确思想。
在古人看来,恒方能成功地治家。《易》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治理一家人,君子的日常言语必切合实际,言而有物,居家行事必守恒不变。广义地看,领导班子的建设,乃至整个组织的管理,都离不开持续的正确管理。
第三,力行。
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强调力行的实践精神。孔子崇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为什么要力行?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修德的方法和条件
第一,反思自我。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说,自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修养道德、提高思想境界的阶梯。
孟子明确提出人要反求诸己。他说了一段著名的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这里,孟子一口气提出三个需要反求诸己的情况:如果我爱人,可是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仁爱还不够?我管理人可是人不听从我管理,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智能还不够?我对人有礼貌,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对待,那就要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恭敬还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
反求诸己的核心是知耻改过。孟子认为修养道德必须能够知耻改过,对自己的行为正误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就要改正。总之,经常地反思自我,不如别人就要奋力追赶,有了错误就要坚决改正,这就是修养道德的正确态度。
第二,创造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其实,孔子早就说过:“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修炼道德与心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一,要回避消极的环境。所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实,任何不利于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环境都是需要远离的。
其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古代先哲注重交友的重要性,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孟子也告诉自己的弟子,要结交天下“善士”,“尚友”是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
第三,积极实践。
儒家认为人必须有某种忧患意识,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磨炼与考验,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完善起来。所以,要积极在实践中、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孟子又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人都经历了长期的磨炼。这大概是因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总之,逆境困苦是人修德的好时机,人面对逆境时,不应该悲观丧志,应怀着极大的希望而奋发图强。(摘自李雪峰:《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