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152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治疗骨科术后汗症152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科术后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骨科术后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手术后常规给予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5例,好转21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22例,未愈41例,总有效率为4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中药治疗;汗症;骨科术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065-02

骨科术后患者身体明显出汗或者较平常汗多者,称之为术后汗症。接受大手术患者尤为明显。据统计[1],术后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汗,其中昼夜时时出汗,动则更甚的出汗占95%。中医学认为,汗症是由于麻醉手术下机体生理改变、损伤,气血耗伤,营卫失和,脏腑失调所致。近年来,笔者对手术后汗症采用辨证分型后加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3年1月~2006年7月在本院住院,在静脉全麻下行股骨骨折切开、钢板内固定术后汗症患者,共15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26~58岁,平均42岁。辨证分型:肺气虚型(主症:少气,乏力,舌质嫩,脉虚)34例;脾气虚型(主症:自汗,少气,肢倦,少食,舌质嫩,苔白,脉虚或缓而无力)24例;肺胃热盛型(主症:多汗,喘咳,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数)18例。对照组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辨证分型:肺气虚型31例;脾气虚型24例;肺热盛型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辨证分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对汗症未作特殊处理,观察患者出汗及汗止情况。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治疗。肺气虚型:治以益气固表、敛肺止汗,方选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处方:生黄芪30~60 g,五味子10 g,白芍12~15 g,山茱萸、白术各9 g,防风3 g。脾气虚型:治以补中益气止汗,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20 g,五味子10 g,党参15 g,白术、麻黄根、麦冬各9 g,当归6 g,炙甘草、桂枝3 g。肺胃热盛型:治以清胃养阴,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竹叶6 g,生石膏、麦冬、太子参、浮小麦各15 g,天花粉12 g,甘草3 g。以上中药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4 d为1个疗程,若汗止则中药止;若4天后汗出仍较多,继续予中药治疗,直至术后第8天停止用药观察,如仍汗出者判为治疗无效。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1.3.1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出汗量及出汗天数。出汗量:遍身出汗,汗出不止为多汗;微微汗出,或睡中汗出,醒则自止为少汗;介于两者之间为中汗。

1.3.2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1.4 疗效标准

治愈:汗止,其他伴随症状消失。好转:出汗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76例,好转45例,好转21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治愈13例,好转22例,未愈41例,总有效率为4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治疗组在治愈、好转者中,治疗第2天即有4例见效,治疗第4~6天见效45例(59.2%)。对照组在治疗后4 d仅2例见效,第8天则有11例(14.5%)见效。提示中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加速汗症痊愈。

表1 两组有效者临床疗效与疗程关系比较(例)

3 讨论

本临床观察发现,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有汗症表现者几乎为100%,但目前对于汗症的治疗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外伤及手术后,汗液的分泌明显增多。《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说明汗液分泌与竟然活动密切相关。手术本身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损伤,如物对呼吸功能和血液流动力学的影响,术中失血、脏器损伤、术后坏死物质吸引、体液引流等诸多因素破坏了机体正常代谢平衡,致气虚津伤血耗,阴虚火炎,迫津外泄,加之术后的疼痛、插管(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导致的不适,术后各种仪器的监护影响患者睡眠,以至于阳不得入于阴,则出汗[2]。术后汗症,其总的病机为营卫不和,气阴不足。有学者根据术后汗症的临床特点,辨证分为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3型,临床使用张氏汗方获得良好疗效[3]。亦有学者从术后汗症的病机特点出发,临床运用桂枝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4]。笔者在总结《内经》关于汗症的理论基础上,将术后汗症分为肺气虚、脾气虚、肺胃热盛3型。手术创伤、肺气损耗,肺气虚则卫气不足,表气不固,汗孔开泄,故汗出,甚或“灌汗”,动则更甚,患者并见少气、乏力、舌质嫩、脉虚之象,发为术后肺气虚型汗症。若手术耗气,术后脾气内伤,中焦之气已虚,致卫气虚而汗孔开,汗液外泄,症见自汗、少气、肢倦、少食、舌质嫩、苔白、脉虚或缓而无力,发为脾气虚汗症。若口干喜饮之人,内有邪热壅肺,热盛迫津外出,发为多汗,亦或手术过程破坏机体阴阳平衡,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气机失调,邪热熏蒸,迫津外泄,并见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内热之象,此为肺胃热盛型汗症。在临证过程中,笔者分别以玉屏风散合生脉散、补中益气汤、竹叶石膏汤辨证加减治疗此3型术后汗症,收到较好疗效,为规范术后汗症的辨证治疗做出了初步尝试。

[参考文献]

[1]梁文忠.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手术后汗症60例[J].四川中医,2001,19(7):43.

[2]陈日兰,汤献忠.当归六黄汤治疗大肠癌术后盗汗120例[J].广西中医药,2004,27(4):21-22.

[3]金航.张氏止汗方加减治疗手术后汗症125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增刊):32.

[4]周伯康.浅谈桂枝汤治术后汗症[J].新中医,2006,38(9):79-80.

(收稿日期:200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