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生命的感悟:品读李玉的电影《观音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生命的感悟:品读李玉的电影《观音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李玉是中国电影界最近崛起的女性导演,她凭借对现实题材的掌控和对当下生活的描述,聚焦社会底层人物生命中的苦痛以及他们处理苦痛的方式,启示人们在生活中重视真情。当生活中的不幸和变故突然来临时,人们要放得下灵魂的重负,让心灵自由地飞翔。无生无死,人活着要辩证地看待生死,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生亦无乐,死亦无悲,一切顺其自然。

[关键词] 苦痛;真情;自由

李玉是中国电影界最近崛起的女性导演,从2001年至今拍了四部电影,分别是《今年夏天》(2001)、《红颜》(2005)、《苹果》(2006)、《观音山》(2009),她凭借对现实题材的掌控和对当下生活的描述,讲述着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尤其是电影《观音山》中所表达的生命,虽然是从瓦砾和杂草中滋长起来的,是中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个个鲜活、打动人心,观众能够从人物的经历遭遇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一、生活的苦痛随处有

《观音山》中的主要人物有四个,他们都是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有的遭遇天灾,有的遭遇人祸,有的则生不逢地,都在品尝着生活的苦痛,灵魂上背负着重重的枷锁,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甚至锥心之痛。南风,一个青春女孩,父亲酗酒,酒后常常打骂母亲,很少关心她,母亲常常逆来顺受。南风去小酒吧打工,一个无意之举却要赔偿两万元。丁波,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母亲生病死去,他一直固执地认为父亲没有照顾病重的母亲,却在母亲昏迷期间去找自己相好的女人,所以和父亲隔膜很深,抗拒父亲再婚。他常常很迷茫,一个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未来究竟是什么?面对自己爱的女孩无法表达,觉得自己不配。肥皂,过于肥胖,走起路来常常气喘吁吁,常被人欺负,被人取笑,父母只做生意从来没有关心过他,自己的偶像杰克逊也死去了。常月琴,年轻时唱京剧现在退休在家,儿子刚刚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她陷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影片中还有汶川大地震震后图景,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不能把握的事情,它会突然发生。就这样,《观音山》中导演李玉采用“不停机”的顺拍手法,捕捉并呈现了大量演员的状态戏,而片中演员(包括女演员在内)都没有化妆,很好地保持了生活中原来的气质,贴近生活的真实,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敏锐地聚焦普通人的苦痛,青春之痛,爱情之痛,亲情之痛,心灵之痛。这些人就好像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熟悉的,不熟悉的,太多了,他们有迷茫,更有困惑。

二、面对苦痛的方式不同

生活中有了苦痛,就要面对苦痛,但人与人处理苦痛的方式不同。有的活得轻松,有的活得沉重。三个有家庭问题的年轻人选择的是离开让他们痛苦的地方,不让痛苦萦绕心头,不徘徊在痛苦的漩涡当中,甚至还苦中作乐。南风在一个小酒店里认真地做着歌女,从不把家庭的痛放在心上,当母亲打来电话诉说父亲酗酒的时候,南风劝母亲离开父亲。在酒吧的无意之举使她被炒了鱿鱼,还要赔偿别人两万元,可等她还完钱从酒吧出来时,她轻松地微笑。人生的挫折有时候无法逃避,你必须去一个个解决,当解决完一个时,那种轻松和成就感会带来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南风看到自己深爱的丁波和吧女热吻时,没有上前去大吵大闹,而是选择安静地走开。三个年轻人常常坐着火车,到外面去解脱自己,将自己的痛释放。而常月琴,她经历了许多岁月的沧桑,她曾经拥有生活中的美好,有先生,有儿子,她很幸福,可是突然之间一切都没有了。她茫然失措,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儿子已经逝去,可她不愿意到派出所销去儿子的户口,还每天早上唱着思念儿子的京剧,甚至一个人到车库,坐进残破的车里失声痛哭,她沉溺在痛苦中,咀嚼着绝望,不能出来,也不愿出来。儿子的女友――一个在同一场车祸中断腿的姑娘在儿子的生日加祭日拎着蛋糕上门,更加深了常月琴的痛,她再也承受不了,选择了逃避人世来逃避痛苦。

三、苦痛的世界里真情的温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封闭自己的心灵。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敞开胸怀去迎接所喜欢的人和事,除了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外,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们愈来愈难进入彼此的心灵。没有信任的社会就难以交流,就会失去由此而带来的温暖的情怀和幸福。这部影片中南风曾问丁波,为什么其他吧女可以,而她不可以时,丁波说你不是男人你不懂,男人在拥有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南风就对丁波说,你不是女人,你也不会懂。南风与丁波这对恋人之间有隔膜,同时影片也表现出了亲情之间有隔膜,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有隔膜。有着隔膜的世界会是一片冰冷的世界。影片中四个人因为租房而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导演着力打造常月琴与三个年轻人由开始的互相隔膜、彼此嘲弄、伤害,到逐渐相互依偎照顾的过程。最初,常月琴与三个年轻人井水不犯河水,因为在一起相处,自然有许多磕碰,丁波无意拿了常月琴的报纸,常月琴就将丁波的牛仔裤做成了墙上的挂袋,丁波就四处翻常月琴的东西,并拿走了常月琴的压箱钱。肥皂讨厌常月琴每天早上唱京剧耽误了自己睡觉,就将京剧光盘偷换成常月琴讨厌的,常月琴借看手相奚落肥皂。当三个年轻人偷偷开着常月琴的破车回来时,常月琴怒不可遏,发疯地将南风推倒在地,并吼叫着让他们滚。南风他们亲眼目睹了常月琴在儿子女友面前撕心裂肺的痛苦,渐渐理解了常月琴。常月琴的自杀,年轻人的拼力相救,是相处关系的转折点。南风依偎在常月琴的身旁,常月琴帮丁波洗衣服,他们一起去歌唱、郊游。影片极力呈现男女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辅助的,特别是对于南风和丁波、肥皂而言更是如此。南风为了替肥皂要回被抢的钱,不惜自残。丁波为了帮南风还酒店的钱,他当摩的司机,送货工,后来又在酒吧做招待,辛苦地奔波着。他们发现了自杀的常月琴后,拼命地救助,浑身带血也不顾,亲如一家人。常月琴知道丁波偷偷地拿了她压箱底的钱,就说用钱怎么不说一声。此时每个人都从彼此间找到依赖,彼此之间付出了真情。于是那辆因车祸废弃的车子被修好,大家一起出游,快乐得像一家人。常月琴和三个年轻人又一起帮和尚修庙,并在和尚那里受到了启迪,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影片想告诉观众,人与人的隔膜不是永远的,打开心结,精神相依相通才是永远的。苦痛的世界里人们的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是永远的,真情是温馨的。

四、在苦痛的世界里心灵自由地飞翔

生活中谁都会有痛苦、彷徨的时候。南风回到老家的时候,和她同学一起唱KTV,同学说过一句话,“谁都有压力,这么大个城市,我们算什么啊!” 南风他们滞留在隧道的通风口之中(一块狭小的空间,正好容得下他们三个),他们停摆在长长的吊桥之中,他们站立在废墟与霓虹之上,他们游荡在城市与乡镇之间。他们的时光,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疼痛,就好像那盘跳帧的,正播放着《蓝莲花》的CD――正穿过幽暗的岁月,正感到彷徨。导演李玉也曾说: “我觉得这个电影讲的是你应该怎么去面对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不单单是知道自己活着,还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着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生命的困惑,有找不到方向的感觉。”电影的名字叫《观音山》,观音山是一个地名,也是成都的一个火车站的名字,但好像又有禅意在里面。大诗人李白曾说:“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观音山就是人生一小站,人生就是旅途,比如爱情、陌生人相遇,就像共同在这一站上车,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彼此,找到了爱,可能下一站他们还会分散。这一站,就是《观音山》的主题,他们彼此相遇、彼此温暖。电影中火车这一形象反复出现,贯穿始终,而且有很多火车穿越山洞的画面,明暗交替。三个年轻人爬上火车,任凭风吹乱头发,只想到想去的地方。你会感觉每个人的心情开始变化,开始解脱,开始释放。人在迷茫、困惑的时候应该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心灵可以去的地方,让心灵自由地飞翔。在火车上面,兜风的种种画面,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表白。在生活中即使普通如此,迷茫忍痛如此,我们也应该拥有诗意的浪漫和自由的灵魂。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有情感的形式。”毫无疑问,电影更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在《观音山》电影中,艺术的取景提供了俯拾即是的隐喻与象征。电影中男男女女在城市屋顶、深山山顶、火车车顶感悟生活,从高处俯视,视野极度的宽阔。观音庙的和尚也说:“对一切事情要放得下。”导演是想启示人们放宽心灵的视野,开放心灵的空间,放下灵魂的重负,在人的生命中赶路的同时,别忘了看路边的风景,追求生命的自由浪漫。正如《蓝莲花》中所唱的“那自由的世界如此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落足点,并从这点出发,或调整你的轨迹走向这一点。

五、超脱生与死,便是最好的未来

人活在世上,总要面对生死。生死是一个人必须经过的阶段,“生死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人类均为此一问题所困扰。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规律者。亦无不是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1]生死都是天命,问题在于我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如何?一般人都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久忧不死,何苦也!”[2]人只要活着,就要有许多的烦恼和痛苦。然而人们又愿意只看见生,不愿意看见死,当面对死亡时,总是心存悲戚之感觉,不能接受死亡。常月琴不能接受儿子的死亡,儿子的死亡带走了她的生活的全部寄托。震后观音山上的观音庙的一片废墟可以说是常月琴的心灵象征,当她们帮和尚一起修好庙后,便向和尚说起自己的纠结,和尚说:“无生无死,便是最好的未来。”无生无死,就是要让人辩证地看待生死,生死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痛苦。当生活的时候,我们就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充满信心和毅力!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将心怀宁静和喜悦!当常月琴最后的目光定格流直下的瀑布时,当常月琴最终消逝于群山之间时,留给了人多少有关生死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里,对生命、对生与死、对人性作了深层次的追问。它是现代人的找寻,也可以叫 “现代人的漂流记”,观众看到了生命的漂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活着?它也给出了找寻的方向,每个人都能从《观音山》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到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它有一种更开放、奔放的情绪。当你面临生活的变化,无常与变故时,你会怎么选择?

[参考文献]

[1] 叶颂寿.面对生死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4.

[2] 庄子[M].南怀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王海燕.庄子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4] 郑晓江,钮则诚.解读生死[A].海峡两岸生死哲学学术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6-108.

[作者简介] 常海云(1969―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文学硕士,河南工程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