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陷下则灸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陷下则灸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条针灸治疗法则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它源于《灵枢・经脉》,后世医家精辟地注解了经文,对其中蕴涵的基本理论并无争议,但对于“陷下则灸之”的“陷下”,理解则有所出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为阳气下陷;二为阳气暴脱;三为气虚下陷。

以上所指的“阳气”,不论因不足而“下陷”,还是“暴脱”,并不与灸法的适应证相悖,对临床也不乏指导意义,但已与经文原意相去甚远。根据《内经》前后文的连贯性及对当时医学诊疗发展的认识.“陷下”的主体应为“脉”,并非指阳气。《素问・三部九候论》日:“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陷下者病”,可见“三部九候脉法”中就包含了诊脉之“陷下”,故“陷下”的主体应是“脉”,因病性为寒,即寒邪内蕴,血脉凝滞,故“脉陷下”,此时应以灸法散寒温经。

那么“脉”的具体含义如何呢?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认为是指“脉象沉下”,书中言:王冰为《灵枢・经脉》作注日:“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所以陷下有沉脉之意。脉沉无力者多属气虚证或阳气虚脱。此种看法不无道理,但仍有些片面。“独取寸口”是《难经》提出的,后经王叔和在《脉经》中的进一步阐述才开始盛行,《内经》成书年代早于此,“脉”的范畴较之更加宽泛,与目前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寸口”切诊之“脉”并不相同,否则《太素》的注解也不会言“诸脉”。

明确了这点之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即“脉”是否涵盖了目前的经脉概念,具体是指“经”还是“脉”?结合现代的经络概念,理解为“络脉”与原文则较为相符。《灵枢・经脉》日:“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此篇中还言:“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详尽地描述了经、络的区别和诊察络脉的方法以及“不坚则陷且空”等诊脉表现,可见这种诊脉方法古已有之,陷下是指络脉而言。再以《素问・举痛论》为例:“帝日: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日: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之”,这里“陷下”与“坚而血”相对应,如理解为络脉之陷下则文理通顺。《内经》中有个别处将“经”“脉”互称,也有“经陷下”之说,如《灵枢・官能》日:“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这里的“经”与今天的“经”概念不同,而与前文中“坚而血及陷下者”的“主病之脉”所指相同,是指体表粗大的络脉。

综上所述,“陷下则灸之”是指受寒后络脉陷下,此时宜用灸法治疗。对这段经文的探求提示我们,在学习经典著作时,应结合当时医学发展的背景以及文章前后的连贯性、语境等具体情况,参考历代医家的见解,力求最贴切地理解其本意。只有先探本求源,才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更好地发展其理论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北京100010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孙敬青

(收稿日期:2006-07-18,马兰萍发稿)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