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要有深度、热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要有深度、热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24、25日,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亲自来到我校,为语文科组的全体教师进行了两天的封闭培训。两天里,我重新静心听课,再次重温了学生时代的感觉,余老师用精湛的上课艺术和超强的事业心征服了我。

一、钻研教材的力度

余映潮老师在板块式教学方面颇有深究,多年前已经在祖国大江南北享有盛誉,虽然早在工作以前就拜读过他的《听余映潮讲课》,但是以往外出听课以及2010年末在学校里亲自倾听余老师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使我都更加佩服他钻研教材的力度。这次坐在余老师旁边不远的地方,我留意到余老师听课时一丝不苟地做笔记,随身所带的笔记本,随着课堂的深入早已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记录。他还在电脑包中放了几本教材,教材上同样记录了余老师备课留下的各种痕迹,可见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他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工夫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我特别佩服余老师的一点是,在我校五位教师上课和六位教师说课之后,余老师除了直接点评其优缺点以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该课的创新性教学设计。他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2~3个教学活动,既精练又富有针对性,而且还跟他已有的、已发表的相关课文教案不同,没有对教材的深度把握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余老师的精湛课堂教学艺术,正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基础上的。没有对教材锲而不舍的开拓,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教学设计灵感。

二、不断进步的热度

这一点是余老师在讲座时顺便提及的题外话。一位教研员朋友跟余老师打趣:“最近看到余老师你的许多新文章,你还是在不断地进步啊!”是的,余老师除了在教材上深入拓荒,还在认真严谨、不松不怠的工作态度上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已近花甲之年的余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潮”网站贴出系列的工作感受以及各地工作室授课、教研活动的报道,仔细阅读,就能感受到余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挚爱。余老师在培训期间多次跟我们提及的一点就是:“这哪里是我在培训老师啊,分明就是老师们的上课、说课逼着我也要备课,所以我特别感谢这些老师!”

我可以很明显地强烈感受到,余老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是严格的,他追求上课所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大方面: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纵观余老师在活动期间所上的两节课《陈太丘与友期》和《台阶》,我们所能体会到的就是余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本身,努力在课堂上不多的几大活动当中,充分训练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两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安静地写、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多余的放松时间留给学生。这恰恰是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半个月以后,我在自己的班上了一节公开课《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这个课题有难度,阅读课的相关中考考点,我们语文科组的教师们基本上已经讲授过了,这几年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经验。最近一个月,我们初三年级的统测范围确定了要测试议论文,而“理清论证思路”这个考点当属议论文阅读中最难的一个考点,学生普遍感觉难以下笔,答题时扣不到得分点,是考试中的老大难问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为语文科组的组长,我必须做出表率,做一些勇敢的挑战和尝试。

决心要上这个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塘厦初级中学的初三备课组长要来我校进行教学交流,初三语文备课组必须要推出一个课,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查阅资料、酝酿思路等备课工作以后,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用刚刚学过的《谈读书》(培根)中的三个排比句来提醒学生应当善于思考总结。然后把中考语文考纲里对“实用类文体”的七点要求罗列出来,特别注明“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个考点,让学生明确。接着告诉学生“理清论证思路”主要分三个步骤来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材料和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结解题思路时,告诉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关联词连缀起以上思考步骤,即可清晰地把题目回答清楚。然后以课前预习理清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文的论证思路为例,让学生深刻明白这个考点是“中考难点,但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通过学生练习资料上《人生总要“爆发”一回两回》《读永恒的书》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归纳,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觉得自己这节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做具体练习时,把握不准文本作者的观点,难以组织清楚论证思路。也就是说,教师对备课的深度研究准备不足。十分钟的讲解后,我安排了练习时间,从十分钟的练习以及我的巡视来看,学生对于《人生总要“爆发”一回两回》这篇文章的观点提炼十分不准确,只有三四位学生能找准中心论点。这篇比较明显的“总—分—总”结构文章尚且如此,另外一篇《读永恒的书》这个结构体例不甚明显的文章,学生就更加难以分析它的论证思路了。学生看到我在PPT投影出来的答案示范时,都可以理解,然而一旦自己动手去写去练,就无法把握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只是在练习本上写到思路的一半而已。

其次,课堂发言不够积极、学生未被真正调动起来,参与热情不足。相对于平时的课堂而言,这节公开课既有外校教师来听课,又有本校教师来观摩,更有一个摄像机在教室后面来回逡巡,所以学生的认真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们却未能十分积极地回答,只有一个女生比较主动地举手,其余学生处在观望的状态,整节课的气氛不够热烈。这或许与这节课本身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关联,议论文阅读课而且是方法指导课,本身就比较枯燥难懂,即使方法得当步骤明确,一旦离开相关的样文,学生思考起来也有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都努力表现,期待给教师们留下好的印象,坚持贯彻了教师的课堂指令。对于这样一个在全年级排最后一名的刚刚被我接手两个月的班级,除了对学生的充分配合充满感激之外,我还能奢望其他的精彩吗?实践出真知。研究如何讲好一节课是长远的工作,深入地思考才有进步的可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活动和亲自讲公开课的实践,我获得了比较直接的感受:教学之路是漫长的,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深度”和“热度”,仅仅是我诸多感受中最为突出的两点,我依然要不断学习余老师那种朝着目标不断前行、执著而不放松的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