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弹性的边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弹性的边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能量盈余管理是CFO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阳光地带。根据管理层操控应计额进行盈余管理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还是传递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信息,盈余管理属性可以划分两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其中,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类型包括基于管理层收购、股票发行、股权激励、内部人交易及基于满足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契约动机、规避政府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的监管动机盈余管理等;就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动机来说,其目的是通过盈余管理正面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如利润平滑就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盈余管理。可见,这里正能量盈余管理属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正能量盈余管理中会存在必要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框架内的盈余操控行为,但本质是传递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决策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正面企业价值信息。

不能超越的弹性边界

正能量盈余管理能够传递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决策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正面企业价值信息。可见,在这个层面盈余管理是“建设性”的,具体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不是盈余造假,它是在合乎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大前提下,管理者对现行制度存在漏洞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正能量盈余管理不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也不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投资误导,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正能量盈余管理是有一定弹性空间限制的。所谓盈余管理弹性空间,主要是指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安全边际。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着会计准则、审计师和证监监管部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上市公司超出盈余管理安全边际—弹性空间,来进行盈余管理,那么代价将是沉重的,并且有可能会远远大于这项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同时,正能量盈余管理一定属于非过度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就是超出了准则和制度许可的范围的盈余管理,近似于盈余欺诈。过度盈余管理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过度盈余管理将破坏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所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脱节。其次, 过度盈余管理将会形成一种反向激励导向,形成一种不良行为定式,即选择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创新努力获取高额利润,并极大损害资本提供者的利益。最后,过度盈余管理近似于盈余欺诈,会导致犯罪行为。

关于盈余管理安全边际的界定十分复杂。进行盈余管理其实是改变了企业的会计重心。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商品,而盈余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将其称为是会计的重心。迄今为止,会计的重心在会计学相关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地带。实践中,不妨参考以下两种思路:

一是基于列举法的弹性空间定性判别。在这里将盈余管理安全边际定性为发挥了积极作用的盈余管理,至少包括5种安全边际的边界标志;将超出盈余管理安全边际的非弹性空间定性为消极作用的盈余管理,至少包括4种非安全边际的边界标志(表1)。

二是在基于可控应计部分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作为弹性空间的定量边界。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润主要源于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刚性较大,企业不便对其进行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说,不存在随意性将公司利润长时间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这种随意性体现在某些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上。

其中,定量弹性空间主要有回归效应、约束效应和波动效应三个主要特性。首先,上市公司各期的操纵性应计部分加总起来会等于零。当期任何增加利润的做法一定会导致未来某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回归,即会降低以后某一或几个会计时期的报告利润。例如, 如果公司在 t-1期低估了坏账准备,那么当客户在 t 期无法还款时, 就会使得公司在 t 期由于回归效应而出现利润的大幅度下降。其次,上市公司的净经营资产和应计部分都与它的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吻合度。当公司的应计部分和其经营活动出现不匹配时, 必然会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最后,当期的盈余管理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盈利状况的预期。提高上一期的利润一定会导致当期利润的“人为”下降, 因为这一举动抬高了当期利润的评价标准。上述回归效应、约束效应和波动效应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定量测度维度,超出任一维度都将视为偏离了盈余管理的安全边际。

盈余管理的弹性空间构成了盈余管理传递企业发展正能量的安全边际。特别要强调的是,正能量盈余管理能够传递有助于投资者正确决策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正面企业价值信息,其弹性空间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是在会计法律法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

IPO的盈余管理

正能量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IPO卖个好价钱。为在发行价格询价过程中取得一个更高的发行价格,就会存在对IPO前若干年特别是前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盈余管理,即提高IPO前一年的净利润来虚增公司在发行股票时的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IPO公司管理盈余必然提高发行价格,当存在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时不仅会误导投资者过分乐观,而且会损害企业未来价值。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审计实践表明,IPO公司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并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普遍存在IPO前盈余管理行为。梳理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涉及的会计科目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既有资产或债务科目转出的处理,如转出应收账款减少坏账准备的计提或直接冲减坏账准备以降低管理费用,转出债务少计利息以减少财务费用,通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转出等减少费用摊销以增大盈余等;另一类是虚构并不存在交易收入科目,如对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等事项及金额的调整。更为一般都是,上述两类盈余管理涉及科目常被交叉混合使用,进一步增强了盈余管理的隐蔽性。

如何识别IPO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这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要按行业具体特性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盈余管理手段的差异。如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既可能利用诸如管理费用科目,也可能利用如营业外收支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而农业类上市公司在IPO前则会更多地利用管理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其次,要以IPO前一年财务报告为分析对象。上市当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并没有包含上市当年全年的盈余管理数。这是因为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IPO公司需要向证券监管部门报送三年及一期的财务报表, 所以上市当年在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列示的只是上市当年一期的财务报表, 而不是上市当年全年的财务报表。在计算盈余管理时要用到研究年度与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额,因此上市当年的那一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市前一年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不具有可比性。IPO公司在发行股票时的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均是以IPO前一年的净利润为计算依据的。

最后,销售净利率是衡量IPO后业绩“变脸”的更为接近事实本源的指标。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在国内外关于发行公司IPO后经营业绩下滑的研究中,对于经营业绩的衡量大部分都是基于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使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业绩下滑的前提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当期建成并产生收益来源,而事实是募集资金尚未使用,或处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当期增加的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并不能为IPO公司带来当期收益。由于IPO公司公开发行上市后其募集资金会同时增加发行上市当年和以后年度的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IPO公司上市后的2~3年内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等业绩指标必然会低于IPO前的相应指标。因此,发行公司IPO后业绩指标诸如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等指标的下滑并不能必然证明IPO前盈余管理的存在。而使用销售净利率指标作为经营业绩度量指标,在IPO公司上市后的2~3年内一般不涉及募投项目形成的资产及相关收益等因素。因此,销售净利率在IPO前后的变化能更为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否进行了IPO盈余管理。

以IPO重启的首个年度—2009年至2010年成功上市的7家中小板建筑业公司为例,笔者进行了IPO盈余管理检验与分析。这一分析对象的确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用5~6年的周期来考察,以2009年成功上市为临界点,考察2009年的前3年以及后3年的业绩表现,这样可以进一步规避企业短期内非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收益数据采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这样进一步消除了非经常损益的影响。

经对这7家公司2006~2011年前后各3年逐期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表2),可以看出:

首先,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除以营业收入表示IPO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并以2011年销售净利率除以2008年表示IPO后三年业绩变化程度T2,以2008年销售净利率除以2006年表示IPO后两年业绩变化程度T1。

其次,当0

第三,TI是对T2结果的进一步验证,其中:当0

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在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中,若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段(假设5~10年为一周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假如样本7家企业中有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在2006~2011年期间,加快粉饰业绩在2008年一般会到达阶段高峰,然后下滑,形成一个近似于两头低中间高的倒V型。从表2数据可以得看出,7家企业中只有北新路桥和光正钢构2家IPO盈余管理特征较为明显:TI值对T2验证较明显一致。

按上述分析可看出北新路桥和光正钢构在IPO过程中可能存在非正能量的盈余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