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从腹部手术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以及切口愈合方式进行临床研究,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腹部开发手术的30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分析解剖学特点以及切口愈合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手术,而对照组患者则不对解剖学特点以及切口愈合相关知识进行探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满意率,每组患者各15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切口愈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74-01

引言:

在腹部手术中,下腹壁纵切口与下腹部横切口是最常见的切口形式之一,对研究患者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而切口愈合的病理过程及其分类也影响着患者切口的愈合程度,因此必须予以了解,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探析,从而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现将探析结果报道如下[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腹部手术的30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分析解剖学特点以及切口愈合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手术,而对照组患者则不对解剖学特点以及切口愈合相关知识进行探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满意率,每组患者各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在18~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12±5.77)岁。

1.2方法

1.2.1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相关特点分析

1.2.1.1下腹壁纵切口解剖学特点

1.2.1.1.1皮肤以及皮下组织

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解剖学特点是通过尸体解剖而得出的结论,由此绘制出的皮肤纹理线由其研究者命名为Langer线,在进行纵切口切开时,其垂直线需要切断Langer线,但是这种切割方法在切口愈合时容易造成较宽的瘢痕,腹壁浅血管供给下腹壁皮下脂肪血供,因此可以用电凝法进行止血。

1.2.1.1.2腹白线

在腹前壁正中的部位交织着腹直肌鞘前层以及腹直肌鞘后层,而其交织部分被称为腹白线,其由胸骨剑突而起直至耻骨联合处结束,脐一下的白线会相较于其他部位窄,这是由于两侧腹直肌在靠拢过程中挤压造成的,因此位于这部位的肌肉血供比较充分,不易出现切口裂开症状。

1.2.1.1.3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以及腹直肌鞘后层是腹壁的三层扩肌腱膜包绕而形成的,而腹直肌鞘前层则由腹内斜肌腱膜前层融合腹外斜肌腱膜形成,其沿着腹白线将其切开,结束点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并观察此肌肉中间是否存在通过的血管,将膀胱前间隙暴露出来。

1.2.1.1.4腹直肌

在腹前壁正中线的前后两侧为腹直肌,其连接着耻骨嵴与耻骨联合的部位,向上切开,在第5~7根肋骨处结束,腹肌在此过程中被横行的腱切开,由此在腹直肌后层便形成游离状态[2,3]。

1.2.1.1.5腹直肌鞘后层

当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形成了腹直肌鞘后层,其始于肚脐下4~5cm以下部位,将鞘后层的腱膜向前移,致使鞘后层下部位置形成弓状游离的下缘,将这一游离线称之为弓状线,在此应重视脐下正中切口部位的护理工作,防止在此薄弱部位发生切口疝。

1.2.1.1.6腹膜

将腹直肌鞘后层切开,便可以看到壁腹膜,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在腹膜外包裹着一层脂肪,在进行切口切开过程中需要将脂肪分离出来,分离过程中需要注意其血管沿斜向或横向走位行,因此应该避免与大网膜血管混淆,从而割断患者血管,造成术中大出血现象。腹膜关闭后,应该对腹腔内以及切口进行消炎,应用消菌药物为无菌性生理盐水,然后应用干净纱布将水吸干净,取出坏死的脂肪颗粒以及血块等,提高切口愈合的质量。

1.2.1.2下腹壁横切口解剖学特点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下腹壁横切口解剖学特点共有以下几点:在下腹部部位垂直切口边缘部位相互靠近的力量明显高于水平切口边缘相互靠近的力量,因此其横切口组织的自然张力便明显要大,降低了口疝的发生率。横切口与Langer线平行,因此加快了愈合速度,提高了切口的美观程度。位于下腹部的切口缓解了患者疼痛度,有利于术后尽快回复。然而下腹壁横切口在切开时视野较为狭窄,因此术中消耗时长较长、手术操作较为麻烦。

1.2.2切口愈合分析

1.2.2.1病理过程分析

1.2.2.1.1上皮的形成

切口受损6个时辰之内,位于切口边缘的基底细胞便逐渐向切口中心靠拢,由此单层上皮形成,而缝合的切口切开时,费时时长是未缝合切口的两倍,为了避免液体流失以及细菌侵入,因此需要形成封闭层,防止切口再损伤。

1.2.2.1.2炎症反应

血管反应与细胞反应是炎症反应的两种形式,而炎症反应则是切口愈合的重要步骤。当组织受到损伤后,血管会出现5~10分钟短暂收缩现象,此时会出现水肿症状,这种症状称之为血管反应。当白细胞在迁移的过程中进入损伤区,便会由多核粒细胞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单核粒细胞为主,进而再转换为吞噬细胞,当吞噬细胞发生裂解反应后,脓液流出,此时需要采取有效清理护理手段,降低切口感染率,这种反应称之为细胞反应。

1.2.2.1.3肉芽组织增生

肉芽组织增生是当切口处内皮细胞发生分化反应以及移行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组织,这些组织以鲜红色颗粒状形式出现,内部含有新生毛细血管网。

1.2.2.1.4纤维增生以及瘢痕的形成

当切口受到损伤后便会形成纤维细胞,其沿着凝血块迁移,并在迁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素,纤维蛋白素至切口部位出现增生现象,继而发生合成反应形成韧性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的形成在切口损伤后5天左右发生,从而增强了切口的张力[4,5]。

1.2.2.2切口愈合的类型

1.2.2.2.11期愈合

1期切口组织缺损情况较轻,各层组织在对合过程中反应良好,未出现感染现象,因此在缝合切口后不易出现炎症反应,形成疤痕宽度较小。

1.2.2.2.22期愈合

2期愈合组织损伤程度相较于1期缺口而言明显较大,且切口创缘不复平整,因此应该开放此类切口,防止切口感染,而这类切口一出现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因此形成疤痕较大,恢复较慢。

1.2.2.2.33期愈合

3期愈合切口愈合时长具有延迟性,在切口愈合过程中再次裂开或出现大面积污染或感染,因此不利于患者切口愈合,应及时进行处理。

1.2.2.3影响因素

感染因素、手术操作、营养不良等因素均会影响着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程度,因此在进行治疗或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对此类因素予以重视,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3讨论

本文通过对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解析以及切口愈合情况探究,从而发现切口愈合的控制以及修复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必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情况提高伤口愈合率。

参考文献

[1]周维,孟镔,牛鹏辉等.95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

[2]严茜叶,王海波,曾海鹰等.右颈、右胸腹联合切口术中手术台转动调节的配合[J].现代护理,2002,8(1)

[3]王策,陶俊良,汪茂胜等.髂腹股沟神经在腹部手术切口的应用解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

[4]王策.髂腹下神经在腹部手术切口的应用解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6)

[5]于海涛.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临床应用及解剖学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