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生为本,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生为本,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特,深圳市翠园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湖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深圳市科学思维研究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语文是一门文科,在大家的印象中,学好语文可能主要依靠多读、多背、多写。课标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您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杨特: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抓重点教,抓重点学。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语文教科书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树立坚定信念。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是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使其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开辟语文学习新天地。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体现了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时代特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做法有:倡导“自主”,在教师指导下,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遇到什么困难等方面给予指导;注重“实践”,搜集资料、观察、实验以及深入社会去调查、采访等;强调“合作”,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等所进行的合作;突出“整合”,即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等;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运用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探究中产生乐趣,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学习《爱莲说》一课,收集整理有关“莲”的诗文,进行“莲文化”的专题探究。

当然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进一步体会到:在接受、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时,传统的、好的教学经验不能丢,双基训练不能弱,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能淡,教师的作用不能忘。要以辨证的方法,发展的观点实践、落实新的教学理念。

《中国教师》;现在中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您所在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特:课标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见国家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其实,写字这一项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可近几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有些人以为用电脑就能写文章,无须用手写字,写字不再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深圳很多小学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每天下午两点钟上课后,安排十分钟写字时间,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兴趣盎然地开始写字练习。初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有专职书法教师指导书写。写字教学同时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展示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教学,让孩子们无比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国教师》:有人反映,中小学生看书、读书太少,尤其不太阅读名著。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帮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名著的?

杨特:记得巴丹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不论出身境地优裕或是贫寒,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文学是终生对自己许的诺言,我们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在不断积累中成为小石子和大石块,让自己的世界放大。文学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永远的修行。

我们倡导绿色阅读,培养健康人生。书是孩子的另外一个世界。书中丰富、生动的内容可以让孩子了解人性的美丑善恶,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辨别和分析,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修养。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商人唯利是图,大量引进一些卡通图、游戏之类的图书,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刺激着学生的头脑。而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而忽视了中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心灵、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他们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养成。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偏离。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我曾经在所教班级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读书习惯做过一项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科普类、历史故事类、科幻类、侦探小说、漫画书甚至哲学类书籍都在学生群中拥有数量不等的“粉丝”,但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名著在学生所读书目中所占比例不高。四成学生表示很少翻看各类名著。卡通漫画“打赢”中外名著。面对“你是否喜欢名著”的问题时,三成学生选择了“偶尔看看”,五成学生表示对名著“不喜欢”。很多中小学生对于“名著”的概念还仅仅局限于“四大名著”,对很多列入必读书目的中外名著知之甚少。数据分析发现,孩子的读书兴趣与习惯,与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都有很大关系。选择读书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爱好读书,自己也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榜样”的作用很大。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字句或是无法理解的内容,对此,中小学生是如何处理的?八成学生选择“查工具书或向父母、老师请教”,只有一成学生选择“完全放弃,不看了”。其中,六成学生表示读书遇到难题时,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进行延伸阅读。学生不仅喜欢从网上解疑释惑,还习惯在网络上延伸阅读很多知识。

调查显示:20%的学生,阅读名著是为了写好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初一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比初二、初三学生要平和得多。有15%的初二学生和8%的初三学生选择了“完成任务”。可见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动力,是功利。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发现“困难重重”,“面对厚厚的经典,我总是想退缩”。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大人们精心挑选出的那些“具有跨越时空的永久魅力”的优秀作品,中学生读者居然“跳”着读,理由是经典“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产生不了共鸣”;大人们斥责网络快餐文化“耽误青少年”,可这些文字正占据着学生们本已狭小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渴望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们去热爱阅读,热爱名著呢?建议学校适时搭建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交流平台,举行读书交流会,畅谈读书经验与体会。如小小辩论会,或文艺活动,让学生走进名著,融入名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与人文素养,形成大家都来阅读名著、欣赏名著的好风尚和好习惯。

名著需要平静的心境和深入的思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全社会应该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经典阅读平台,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经典名著产生更大兴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读书的最根本作用是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一种有德行的人,一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这才是读书最基本的道理。期望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全社会的一种文明习惯。

《中国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境界是怎样的?

杨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追求激情与诗意共精彩的课堂,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感受语文的生命。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当我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诗意语文时,她应该是这样一种教学现象:她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她拒绝冷漠和麻木,她的展开充满感情,她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她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她是文化的。而语文课堂要学习传统文化,回归人本,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品味文章,理解文化,追求优质、高效、魅力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境界。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注对自然的探究、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共鸣之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鼓舞人心的课堂境界,使课堂充满诗情与智慧。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因此,我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同时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是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的良知告诉我,这条路是对的,哪怕前面布满荆棘,也绝不放弃。我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特别需要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来发现和修正自己课堂存在的不足,追求自身的特色个性与智慧,让学习的智慧、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渗透在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体验、感悟、熏陶,就一定能够发展个性,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