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颜是一种温暖的颜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颜不是武汉人,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二十岁之前,一直在广东生活。在茂名这座城市里念小学、初中。父亲是茂名军区的一名军人,母亲做随军家属。
小时候的朱颜,是军队大院里最不爱说话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妈妈都怀疑小小的朱颜有自闭症的倾向。
但9岁的时候,小朱颜的一次爆发,让大院里的所有小孩刮目相看。起因是一只流浪的小狗,被院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堵在了院子里,然后他们拿砖头丢小狗时,看着小狗发出呜呜的哀叫声,谁也没想到,小朱颜却猛地扑上去,挡在了小狗面前。
那个时候,大院里的妈妈们说起孩子的优点时,朱颜的心肠软几乎成了她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说,这孩子长大了做护士肯定最适合。于是,在她15岁的时候,妈妈替她报了当地的卫校。
卫校毕业时,恰恰赶上分配形势不好,她被分配到了远离市区的镇卫生院。做了半个月的护士之后,她觉得这份工作太不适合自己,竟然又回到中学里复读了一年,终于考取了广州一家民办的高校,学文秘专业。
那段时间朱颜的生活很消沉,因为她感觉前方没有理想了,所谓的理想已在自己一步步走错之中走远。
那天,她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家武汉的娱乐网站招记者。于是突然心血来潮,带了钱匆匆赶过去,没想到却被聘上了,待遇虽然不高,但是足可以锻炼人。
娱乐网站总部设在解放路上,属于一家文化单位与通讯单位合作的网站,主要以娱乐新闻为主。
2003年冬,朱颜来到这座于她而言算得上北方的城市,随身带的是一架凤凰730相机和一些书及照片。站在解放路上打电话,她忽然觉得自己的衣角紧了紧,低头看,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扯着她的衣服,说,姐姐,给点钱吧,牛牛要吃饭。
不知道为什么,朱颜心里一酸,蹲下身子,从包里翻出一些零钱给了这个小男孩,小男孩走后,她站在那里想了半天。回头,把这件事讲给同事听,同事笑她太单纯了,这些小孩的背后,都有一批大人在指挥着。
可朱颜依旧我行我素,和同事一起逛街,看到乞讨者,她每次都会翻出零钱来。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习惯,出门必带零钱。
办公室里的同事在一起开玩笑,提到朱颜的名字时,一位男同事说,朱颜应该是什么颜色呢,我看就是最纯的白色吧。
B.注视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开始,朱颜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做好这份职业,她的理想也并不是做一名好记者,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和一本书扯上什么关系。
那是2006年的夏天,她一个人在解放路上闲逛,忽然看到前面围了很多行人。职业的习惯,让她走过去,人群中,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正在怒骂一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拉着男人的衣服,不断说,叔叔,行行好,我三天没吃饭了。
男人兀自发火,没有一点儿施舍的意思。一边的朱颜看不下去了,走过去,蹲下身子,轻轻拉住小女孩的手,阿姨给你钱,你别拽他了。
小女孩听话地松开了手,接过朱颜手里的一元钱。人群渐渐散去,朱颜拍了拍她的小脑袋,也离开了。可是,就在转弯处,她不经意地回头,发现小女孩没有走,正呆呆地看着她,黑亮的眼睛里是纯真的表情,里面有感谢,有不舍。这眼神突然间让朱颜怔在了那里,多年前那只小狗的眼神,突然涌入脑海。
想法酝酿了三天,她终于给自己定好了计划,取二十个这样的小孩做背景,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迥于常人的那种需求。
她很冲动。借了同事的数码相机,开始满大街地找这些流浪儿的踪迹。
她采访的第一个小孩,就是小黄欣,五岁,男孩,左臂残疾,是在广场那里遇见的。蹲下来,给了他一元钱,她如聊家常一般同小黄欣聊了起来。
五岁的孩子,梦应该是最多的,只是令朱颜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愿望竟然是两只小小的金鱼,因为他常看着有其他孩子和父母幸福地走过街边,手里拿着金鱼,便天真地以为,金鱼是带来幸福的东西。
拍了照片,朱颜开始写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为了让孩子的愿望更加能体现出孩童的特点,也让人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她就不能以成人说教的语气去写,而要把一个孩子的眼光形成文字。
那段时期,是很痛苦的时期,常常是夜很深了,她还在十二楼的办公室里喃喃自语。一会儿把自己想象成儿童,想象他们的思想应该怎么样,一会儿又把自己想象成大人,等这两点有了某一种磨合的印象之时,再升华出一部分语言,然后敲到键盘上一气呵成。
关于小黄欣,她是这样写的:我在等待着下一个施舍我的人,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他穿着很漂亮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鼓鼓的塑料袋,里面是两条金鱼,旁边是他的妈妈,正在拿着一串糖葫芦喂他,那两条金鱼太漂亮了,而且在他的手里是那样的幸福。
忙了近三个月,她却只找到了十个孩子,不是没有流浪儿童,只是很多孩子,一听她要拍照,就躲开了,所以,两个月下来,她只找到十个孩子。在她的名册里,这样记载着这些孩子的背景:扬扬,男,七岁,一人在武汉,流浪。许华晓,女,六岁,与奶奶在武汉。王二娃,男,八岁,与父亲在武汉……
但是,对于这本图片类的书,却没有太多的出版社有兴趣,有些编辑告诉她,这些书的可读性不强、商业性差等。她就急了,在QQ里质问别人,如果你看到那些孩子渴求的眼神,你还会说这些话吗?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把一切都归结到商业上面,难道这个社会就不需要良知的东西?
在自己的这本书中她这样写了个引子:当你买好菜,坐上公交车,在幸福中等待回家时;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冲好牛奶,打开一天的报纸时;当你与好友相聚,举杯畅饮时,你可曾发现,你身边有这样的眼神,有这样的世界,需要你的关注……
她给书取名叫做《关注》,并决定自费出版。
C.人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感动
2006年11月,朱颜的新书终于出来了。出版社在她付完了书款之后,把书打包给她托运过来,一切似乎终结了。她跑了几家书店,但是大多数书商翻看了内容之后,说的话与那些编辑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书不好销,代销还占地方。
那段时间,是朱颜最灰暗的时期,这灰暗,不似她当年对理想无光的灰暗,而是对人生对人性一种灰暗的失望。甚至有一次,她翻着书,对一名漠无表情的书商说,你都没有看看这些孩子的眼神吗,你都没有被打动一点吗?
她承认,当时说这话时,她流出了泪水。
那个书商可能被她触动了,答应留下十本代销,有结果再通知她。
半个月过去了,朱颜再一次来到那家书店,看到那些代销的书只卖出去两本,她觉得自己特别失望。但是书商的一句话,又让她重新有了希望,书商指着挂起来的那本书说,你看看,翻看的人不少,那本书都被翻脏了。
朱颜想想,那些翻过的人,那本书至少能唤起他们的一部分良知吧,怎么对待这些孩子,而人生又需要什么样的感动,可能他们翻过书之后,都会有所感觉。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件事,也打动了她。
那天,朱颜刚刚到编辑部坐下,就有电话打进来。是一位中年妇女,说看过她的书了,觉得书里有个孩子特别像她走失的儿子,现在她已经到了武汉,看能不能和朱颜见上一面,谈谈具体情况。
她绝没有想到,自己出的书竟然还能带来这样的作用,帮那些父母找回自己的孩子。
带着兴奋,她赶到了中年妇女指定的地点。那位母亲拉着她的手,泪流满面,说孩子找到了,她先报了警,因为每本书上都有孩子的具体活动地点,警察很快就找到了孩子。激动的妈妈非要拿出一千元钱来送给朱颜,说家里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了,为了寻找孩子,花完了积蓄,只剩下这一千元钱来感谢她这个好人,让她别嫌少。
朱颜婉言谢绝了,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另一种感动。
D.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2007年春天,朱颜开始准备另一本书,说起这本书,也是来自她的另一个灵感。
那天,她处理完稿子,回住处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在她所租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家正在建造大门的新地产,而一群民工,正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睡觉。春天,凌晨的风还有些凉,他们的被子大都是从家里带的,那种紧紧裹在身体上的各种颜色与粉刷好的牙白色壮观的大门,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颜忽然觉得心跳,但手边却没有相机,拍不下来这一幕。回到家,她躺在床上睡不着,突然有了一个很冲动的想法,再写一本书出来,名字想好了,就叫做《城市印象》。题材涵盖应该非常广,但有一条主线,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公共、环境中一些能让人有所感触或是启示的现象,照片为主,文字作辅。
这个想法让她很激动。她甚至回忆了好多镜头,街边用自行车载着快乐妻子的民工;街头那一对常常牵手走过的老人;蹲下身来用手揭起粘在地上的口香糖的清洁工人;在新落成的楼边站立的一对看房的情侣;甚至是街边绿树上站着一只快乐的喜鹊,都能代表一种印象。
城市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她在书的引子里这样写:城市是我们聚集的地方,是我们生存的基地。进来的人说,城市里有我们的理想;出去的人说,城市里有我们的怀念;相拥的人说,城市里有我们的爱情;微笑的人说,城市里有我们的归宿。城市里有笑,有伤,有希冀有彷徨,有多少城市里的眼睛,就有多少你没发现的印象……
她说,她想用最直观的角度、偶然的机会拍下的画面,唤起人们恒定的良知和恒久的温暖。
由于需要一边拍照一边还要采访,所以,朱颜把这本书的计划定在了一年之内,一是四季都有许多难得的镜头,她想,就以四季为主线吧。其实她可能没想到,自己对于这个城市也是一种印象,她纯洁、善良,而且她有执著于这些品质的心灵。
就如朱颜自己所说,每个女孩都有一片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愿望,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在这片心灵上没有种下最美丽的花朵,她要保留,也要更多的女孩保留,这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