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劝退”应形成良性倒逼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模式曾饱受批评,有人甚至将其作为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然而,当中国大学开始尝试“淘汰”机制时,却并没有得到国外大学那样的广泛认可。“劝退”背后,中国高等教育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山东某大学本科生院下发的《2013年春季学期本科学生学籍处理标准及要求》,让不少学生寝食难安。文件除了照例重申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外,还对368名在校生提出成绩警告。其中,对260人降级修读,对97名学生做出劝其退学决定,理由是“警告甚至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据《现代快报》报道)
看到这样的报道,尽管为这些被“劝退”的学生感到惋惜,但站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站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角度,此举非但不应受到责备,反而应该值得肯定。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能打破“惯例”,是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可的救赎之举。
不同于西方大学的“宽进严出”,我国大学基本遵循“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万千考生挤高考独木桥,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一旦考上大学,许多大学生便觉得前途无忧,不再像往日那样热爱学习,甚至沉溺于电脑游戏、聚会、恋爱等活动,白白荒废了学业。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当下,这样的结果是令人痛心的。这其中,纵有大学生青春年少自制力差的原因,但大学自身把关不严、缺乏淘汰机制也脱不了干系。
当下的大学校园学生逃课成风,在“60分万岁”的导引下,许多学生到考试前一两个星期才找到同学笔记复印一下,背一背就走进考场,往往多数都能顺利通过。而许多老师碍于情面,也碍于自己的教学成绩,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让一些成绩本不达标的学生拿到了合格的分数。这样的现象,在大学中并不鲜见。“你好我好大家好”,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毕竟这些学生还要走向社会,职场上是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虚假,绝不是一纸文凭就能包打一切的。
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入读一所大学并不是难事,但是要从大学顺利毕业绝非易事,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学有着严谨科学的评价机制,国外的教师也不那么讲情面,因此,要拿到大学毕业证书,是非要下一番功夫的。而且,越是顶尖的大学,淘汰率也越高,甚至达到30%的比例,这对国内大学来说简直不可想象。这样做的结果,保证了大学教学质量,学生有了真才实学,而学校也获得了尊重,赢得了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