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痴吃书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痴吃书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与书的关系,更扩及到味觉的接触,我们可以用味蕾来品尝它们的酸甜苦辣咸

一本书在如此情境下消失,不仅不是一首悲伤的挽歌,反而成了一则美丽的回忆,一本书除了在内容上可能引起我们心灵的感动外,还可能从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与嗅觉让我们惊喜,想一想,浏览、把玩一本中世纪印刷术发明前的彩绘烫金祈祷书,眼睛所及、手指所触摸的。是由修道院教士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用手抄写,描绘于羊皮纸上的珍品

那历经数百年依旧瑰丽的色彩、结实羊皮纸的嘶嘶翻页声、陈年油墨所散发的幽香气味,的的确确牵动了我们不同的感官兴味。

书籍的感官之旅

大多数人虽然难以接触到这般昂贵的古书,但是现代设计、制作的精美书籍,其实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书籍艺术(book art)一直是西方文化中颇重要的一环,举凡装订、印刷、纸张与字体的选定,全都可以考究到极点。某些艺术家更是专门以书籍作为创作题材。他们希望自己所设计、制作出来的书籍,从造型本身即可被视为独立的艺术品,具有审美的价值,或者透过这个媒介,反映一些社会、政治的讯息;或者仅仅传递艺术家的某些意念。这些书的素材与表现形式有诸多可能性,它们通常都由手工制作或限量发行,并被通称为“艺术家做的书”(artists’books),以别于一般大量生产,以内容为主、包装为辅的传统书籍。这类艺术家做的书,明显是以吸引人们视觉为导向,因此也就成为爱书人及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对象了。

甚者,若是我们将“书籍”的定义扩大到所有承载图文的容器,那么现今流行的电子书更是在声光影音的辅助下,提供人类听觉与视觉上的全新感受。

在所有的感官经验中,味觉与书籍的形体似乎是最扯不上关系的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书、用手指翻书、用耳朵听书、用鼻子闻书,但若说要用一张嘴吃书、尝书,那却是难以想像的。众所皆知,蠹鱼喜爱吃书,小小一只虫儿可以悠游地藏身书页内,从封面一页页吃到封底,但那毕竞只是虫儿。

人吃书、吃纸页的情况倒不是没有发生过。正如20世纪初期,美国最知名的古董书商罗森巴哈(A.S.W.Ronsenbach)所指出的,许多儿童书都曾被不懂事的小孩放入口中咬得稀巴烂,以致书况完好的首版(first-edition)童书格外稀有;侦探小说中也不时出现特务人员在情急之下,一口吞下书写秘密的字条以销毁证据的情节;在英国导演彼得・格林那威(PeterGreenaway)那部知名的影片《厨师、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那位粗暴蛮横的饭店老板杀害和他妻子有染的温文书商的残酷手段,就是把书页塞进他的喉咙之中。这些人吃书的情境,都是在无知或被迫的状况下发生,想来都不怎么令人愉悦,毕竟人非书蠹!

精神食粮大口大口吃

有趣的是,无论古今中外,“书籍”与“食物”这两个意象经常被联想在一起。中文最常听到的当然就是“精神食粮”、“咬文嚼字”、“啃书”、“食古不化”这些语词,把书籍、文字比喻成为可以吃的食物。中、英文也同时都用“吸收”(assimilate,absorb)、“消化”(digest)、“狼吞虎咽”(devour)、“咀嚼”(chew)等动词来描述不同程度的阅读状态。某些西方爱书人且自拟为“吃书者”(hook-eater),指的是自己读书又多又快。不过,模拟终归是模拟,除非是具有特异功能之士,否则真要把一本书当成一块可口的牛排般咀嚼下咽,实在非一般常人所能为也。然而,近几年国际间却出现了一个令人侧目的“吃书节”活动。

事情缘起于一位活跃于美国书籍艺术圈的创作者、收藏家兼评论家茱迪・霍夫博格女士(Judith A.Hoffberg)。1999年感恩节时,她与三位书籍艺术家相聚,当火鸡伴随其他美食、美酒下肚之后,霍夫博格突然心生一念,若是书也可以吃,不知这群艺术家们都会制作出什么样的书来?这个奇想当场引发在座人士的莫大兴趣。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霍夫博格积极联系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也得到了热烈的回响。她于是选定2000年的愚人节为首届“国际吃书节”(International Edible Book Festival),鼓吹爱吃又爱书的个人与团体,以食材制作出与书相关的对象,在4月1日这天下午2点到4点(以每个人的时区为主),将成果公诸于网站上或在特定场所,然后在4点整下午茶时段里,动手将它们祭人五脏庙之中。

“愚人节”里的“吃书节”

把“吃书节”订在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自然是带有幽默与趣味色彩的。观看网络上的档案照片,参与者的创意与巧思确实令人赞叹。有别于以纸本、油墨为原料的传统书籍,历届吃书节的成品运用了广泛的素材:巧克力、糖霜、奶油、芝士、海苔、土司、饼干、糖果、蛋、果冻、鱼子酱、通心面、各色水果与蔬菜。这些烹调精美的“书”,其实也可以被视为“书籍艺术”的另类展现。若非因为它们不能长期保存,还实在让人舍不得将它们肢解后吞下肚去。但也正因为它们的可食性,“书”的定义又变得更广了。人类与书的关系,更扩及到味觉的接触。我们可以用味蕾来品尝它们的酸甜苦辣咸。一本书在如此情境下消逝,不仅不是一首悲伤的挽歌,反而成了一则美丽的回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恋物癖。许多书痴对于实体书的爱恋,不仅止于书籍内容所传递出的形而上意涵。事实上,他们对于书籍的形体本身,乃至因书而可能引起的所有相关意念与事物,无不抱持有高度的兴致。他们希望以各种方式和书籍产生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可以强烈到主导了恋物者的生活方向。

格林那威的另一部电影《枕边书》(ThePillow Book),就把这种恋物情结做了淋漓的诠释。片中那位自小崇敬书写的女孩,迷恋文字、书法,迷恋纸页、墨汁的气味与触感。这些元素若能同时在人体呈现,更加能够引起她的。为了追逐这份,她刻意寻觅具有合适肤质的人体来书写,最终竞完成13本书――这世上真就有这样一类的爱书人,他们永远不放弃探索书的任何可能性。对他们而言,纸张、食物,乃至肌肤,全都可以化成书页。关于书籍世界的想像,也因此更高、更远、更无穷无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