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李清照早、中、晚三个创作时期,其作品中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花。花意象的频繁出现,贯穿着李清照生命与情感历程。花不仅是她所有情感的外化,而且花的每一种形态都能体现她情感的波动。通过对花的描绘,凸显自己的创作心境,投射自己的人格情操,表现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情感波动。

【关键词】李清照;花;形态;生命轨迹;情感

李清照一生所作作品,经学者考证,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八首词作,十九首诗,文章六篇,还有残篇断句若干。在四十八首词作中,有四十三首都或实或虚地展现了各种花姿意象。大致有梅花、桂花、、荷花、牡丹、梧桐、银杏等。

李清照以花入词不是惯常意义上的借景抒情、以景陈情,而是侧重于表现内心的情感,甚至以人喻花。花的含苞、花的绽放、花的凋零枯萎,每一朵花,每一种花的形态,都蕴含着她生命的轨迹和情感的波动。

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大多是待字闺中是所作。她的少女时代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所以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所出现的花姿形态大多都是“妖娆艳态”,“妒风笑月”。内容多是描绘少女生活。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殷实的有着浓郁文学气氛的官宦家庭。她开朗、活泼,天真浪漫,有理想、有志趣,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早年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产生了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清丽素雅的词。绿水红莲、晚霞落日、欧鹭轻舟,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如《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慢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这首词是咏牡丹的。虽然全篇没有出现任何正面描绘,却从侧面把牡丹的姿态,牡丹的雍容以及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描绘得淋漓尽致。暮春时节,众花凋零,而牡丹却“就中独占残春”,仿佛独占了残存的春光。“待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群芳飘落之时,牡丹却经过一番风吹露洗,象早晨新妆的美女。用拟人手法描写出牡丹的婀娜动人、与众不同。“妖娆艳态,风妒笑月,长殢东君。”牡丹的妩媚动人,令风儿羡慕,月儿欢悦,连太阳神也为之伫步,久久不忍离去。在李清照的笔下,盛开的牡丹就如同正值花样年华的自己一般,美丽素雅。人们通宵达旦饮酒赏花,如痴如醉的兴致,抒发了词人欣喜欢乐的情怀。

然而,花无百日红,美丽景物的衰败,不免会给敏感而纯情的词人带来几许愁绪,为外物而伤感。能表达这种愁绪的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唐代孟浩然的绝句《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现了诗人对雨后落花的伤感。李清照这首词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情。词中写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体现出女主人对海棠的关切。海棠在一夜疏雨骤风的摧残之下,是否已经“绿肥红瘦”。词人此时联想到的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一种因花及人的愁绪便油然而生了。然而,女词人仅仅只是对青春易逝的感叹吗?小令中的海棠,为何偏偏成为词人的感伤之物呢?她的《瑞鹧鸪》词写道:“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由海棠延伸到婚嫁,女词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也就隐含在海棠之中了。

另一首《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雾,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同样是一首闺中春怨词。词人寄情于景,面对深深的春色,远山、薄雾、春雨、绿荫,一切都仿佛幻化成词人的知音,与她一起伤春。而那娇弱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是谁摧残着梨花,使她即将凋谢呢?那“倚楼无语理瑶琴”的女子不也正同欲谢难禁的梨花一样,任青春飞逝,容颜衰老,只能顾影自怜,借弹琴以排解心中的愁闷。伤春女子与娇弱欲谢的梨花融为一体,女词人那寂寞孤独的伤春则化为淡淡的哀怨,寄托于“欲谢恐难禁”的梨花。

李清照的作品创作大都集中在中期——出嫁之后。这一时期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初嫁人妇的惬意幸福,一部分是思妇的怨愁和孤独。

初嫁人妇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度过了一段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的美满日子。在这一段时间里,李清照的作品大都是描写婚后生活,以及自己的情操与志趣。《瑞鹧鸪》(双银杏)就表达了她人格的崇高。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中,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这首词是作者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李清照以北方的银杏的形象自喻。词中出现的银杏意象,有着质朴的外表,却有着高尚的品性。虽“流落江湖上”,却是“玉骨冰肌未肯枯”。暗示作者虽屏居乡里,却洁身自好,不甘沦落的品性。而这首词重点写的是双银杏。“并蒂连枝”的双银杏互相依偎,就好象明皇与太真一样。含蓄地表现了李清照夫妇象并蒂银杏一样,相依相扶。虽隐居乡里,夫妇二人却有了难得的清闲,夫唱妇随,何等的惬意洒脱。

在这个时期,李清照作了大量的咏花词。既是对花的歌颂,也是对词人自己的生活、情操的歌颂。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此时,李清照与丈夫琴瑟相和,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词句中充满了轻快的语调。“寒梅点缀琼枝腻”点出了寒梅的姿态容貌。春天的信息已经传来,然而茫茫雪海之中,朵朵开放的红梅却将雪的世界点缀,就如同刚刚出浴的“玉人”,较之出水芙蓉更加娇美,更加超凡脱俗。下片写词人饮酒赏花,在如此娇美、高洁的梅花的陪伴下饮酒,自然不能辞醉。“造化可能偏有意”,词人甚至认为梅花能如此超凡脱俗,是因为造化有意,偏要梅花“不与群花比”。

花好月明,与心爱的人在美景美花之中一醉方休。写梅同样是在写人。“香脸半开娇旖旎”,“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正是李清照生活优裕,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形象和品行的写照。梅花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在寒冬中独领,正是词人的自我比拟。

而同样是写梅,《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表达的含义却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完全不同: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掿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丈夫的远行对于李清照来说实是一种折磨。于是她只得借酒浇愁,与丈夫梦中相会。半夜却又被梅香熏醒,美梦也一去不返。就算是词人最喜爱的梅花,也因此而被迁怒,被埋怨。寂寞难耐,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烦闷,借梅而发。熏醒美梦的梅花或许是词人在白天亲手戴在头上,为免丈夫回来看到憔悴的自己,梦醒之后却成了词人怨恨的对象。“更掿残蕊,更捻余香。”词人捡起残花,揉弄残蕊,品味余香,这细微的动作,透露出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纵使有残花相伴,这漫漫长夜,何时才能天亮啊?又或是在想,这梅花白天娇艳美丽,此时却只剩下残萼,“我”这年轻的容貌也会逐渐老去,郎君何时才能回来啊?

李清照对离愁别绪的描绘,作品很多,“花”就成了她的情感依托,她把相思之情同对花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在浅显的话语中投射出她深沉、细腻的情思。“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合,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一样清冷的梨花、一样如水的月光,如此良辰美景,却不能与爱人一起欣赏共度。寂寞清冷的气氛,无不映衬出女词人此时此刻思念丈夫的心情。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民族灾难迫使李清照踏上了逃亡之路。如果说她前期的生活是风和日丽,那么,后期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则是凄风冷雨;如果说中期的夫妻分别之苦让词人李清照愁闷不已,那么到南渡之后的夫妻阴阳相隔,无家可归的经历更使李清照肠断肝裂。

开始是只身带着十五车金石书画南下,不幸中途遇劫,她与丈夫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接着是丈夫的猝然离世,世上唯一的亲人也不在自己身边了。从此,她开始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然而,不幸接踵而至,“玉壶颁金”之罪,改嫁风波又再一次打击了这个流离失所、孤苦无靠的弱女子。词人再次用到梅这个意象。《孤雁儿》(并序):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逝世后所作的一首悼亡词。此首词虽为一首咏梅词,却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形,也没有歌颂梅的品行,而是把梅作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词人与丈夫情深似海共度过了半生,然而现在词人却要独自承受命运的风霜雪雨。而今“吹萧人去玉楼空”,物是人非,欲折枝相送,却是“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此时,梅花成了表达哀怨忧伤的意象,“梅心”即是人心。折梅相寄,既寄托思念之情又寄托了词人一颗破碎的心,结果却是无人相送。人与梅浑然一体。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又一首咏梅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掿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涉途中的作品。上片回忆往年赏梅之乐,下片描绘流离失所的飘零生活。上片与下片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上片追忆词人与丈夫踏雪寻梅、折枝插花的幸福时光;下片则写词人流落天涯,没有往昔的愉悦,只惹得“满衣清泪”。同是写赏梅,却对比出晚年在风雨飘摇中“难看梅花”的凄凉境地。“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既充满了对丈夫的悼念,又是对自己飘零身世的哀伤,预示出自己的风烛残年,已敌不住无情风雨的侵袭。把自己比喻作梅花,被风势所困。惜花中隐含自己孤苦无依的愁思。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宋灭亡,丈夫赵明诚病逝,金兵袭扰,李清照避难逃到江浙,漂泊无依。这是词人借咏芭蕉抒发对故国、家乡的思念、怀念。上片描述芭蕉的动态——舒卷有余情,阴满中庭。高大的芭蕉树,枝繁叶茂,蕉心蕉叶一些舒展,一些卷缩,芭蕉就好象有了情感。词人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芭蕉的形态之中,极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下片写半夜的雨打芭蕉声,点点滴滴,扰得词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本已经是枕上落满伤心泪,再加上三更时分窗外的雨声,声音那样单调凄凉。雨打在芭蕉叶上,就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本已千疮百孔的心上加上一股酸涩的苦味,更是落下了无尽的伤心泪。三更的雨“点滴霖霪”,词人的泪水更是无休无止;雨打芭蕉声是那样的凄凉,词人的哭泣声更是悲切。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本是北方人,因逃难被迫来到南方。雨夜听着只有南方才有的雨打芭蕉声,自然是听不惯而无法入睡的。词人以“北人”自称,则可以看出词人对故国、家乡的念念不忘。“不惯”也不只是气候、水土不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的异乡之感。至此,词人坐听雨打芭蕉声的形象跃然纸上。

《声声慢》(寻寻觅觅)则把这一种飘零之感再一次升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倍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勾画了一个秋天的黄昏凄凉、肃杀的环境,女主人凄凉、悲伤、忧愁、痛苦的情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秋菊凋残,落花堆积,萧条残败的景象不言自明。词人以憔悴的残菊自拟,凄婉地表现出自己晚年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惨况。词人依窗凭吊的身影便映入眼帘。背负着亡国这痛、丧拂之悲的词人一天天苦度日子,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力量都没有了。只能凭窗空对枯菊暗自神伤。“梧桐更兼细雨”,黄昏时分,细雨纷飞,洒落在飘落的梧桐叶上,点点滴滴。其情其景何其凄凉。

“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鲜明地勾勒出瘦弱的、凄冷的梧桐与词人这三个艺术形象。她们相互映衬,花与人同样憔悴、凋零,经受不起风霜。

李清照的词率真自然,三个时期的作品既有少女的天真率性,又有的柔情挚爱、相思愁闷,还有南渡后的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孤寂之苦。她作品中的花意象,则是她所有情感的外化。的高洁、桂花的高贵、梅花的坚韧、海棠的高雅,等等。李清照的作品中所出现的花,形态各异。从花的每一种形态都能够体现出女词人的情感波动的不同。

从李清照的作品中寻找花的意象,可以归纳出一个规律。早期的花意象总是用“旖旎”、“娇”“妖娆”、“开”、“放”、“破”等词来修饰。大部分都是花初开,花正好的形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欢愉的情绪。如:

(1)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2)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饱鸭衬香腮。——《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3)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4)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而中期、晚期的花意象则多用“瘦”、“残”、“落”、“过”、“谢”、“老”、“尽”等词来修饰。大部分都是花凋花落、花尽的形态,给人以凄凉、萧条的感觉。往日笔下的花的娇艳化成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叹息。如: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3)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忆秦娥》(临高阁)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和她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她如“花”般的心灵历程。李清照词中的“花”是她寻求自我定位的见证者,又是她情感的寄托者。在花的映衬下,她的人生轨迹得以展现,情感得以抒发。李清照在词中咏桂花、梅花、,用这些花的香气品质比喻自己超凡脱俗、坚贞不屈的美好品格。如桂花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咏梅的“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女子,在她坎坷的一生中坚守着高洁的情操。她一生的三个阶段,由无忧无虑到辛酸坎坷,其过程与花的盛放凋落何其相似。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词人为何在她的作品中运用了众多的花意象。词人以花自喻。是众花陪着李清照走过一生坎坷、凄美的路。

参考文献:

[1]徐培均.李清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

[2]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M].北京: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赏析丛书,1987,3.

[3]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8.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