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小学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小学品德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场转变教育理念、重组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革命正在进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足发展,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凸现学生这个主体,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教师是关键。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在小学品德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加速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何谓“主体性教学”呢?主体性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教学过程。它表现特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主体性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要从师道尊严、惟我独尊的传统禁锢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能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或者说是知识积储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更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项核心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和改造社会行为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如让学生参加并学会自我构建学习目标、自己操作、自己评价、自我发展,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态度、平等的口气与学生共同搭建起探究、获取知识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唱主角,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人来对待,承认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应有的权利,让其参加应该参加的活动,维护每个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状态等。哪怕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在别人眼里是一无是处的,而教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赏识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

再次,教师要处心积虑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如:上义务教育小学第八册思品课中的《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一课时,事先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参加一项活动,人员可以自由组合,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如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劳动实践、新闻采访等等。由于学生人人参与了实践活动,即使学习有困难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能纷纷举手发言,有滋有味、有条有理地讲着各自的活动名称、活动过程、活动感受,不但为新课教学的导入创设了愉悦的情境,而且为新课教学中的辨析导行奠定了情感基础。讲着讲着,学生进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之中,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节课,发言热烈,气氛活跃,初步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能达到助人自助之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受和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都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尊重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

个体差异性是指人在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意识倾向是指人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调节和控制着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的类型差异来。我们提倡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和谐发展,又要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对群体而言,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要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因生而宜、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宏观上面向全体学生,微观上区别对待。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原则。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分层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出发,循序渐进,都有一种达标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这就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构建多元化的主体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预计并最终实现的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一是知识和技能;二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主体性教学的要求,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要突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要将教学的重心完全放于学生身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探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求知的本领。课堂教学目标要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落实,要以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为线索,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教师在正确传授品德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有意、有机、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行为习惯训练,教会学生做人、学习、思考和创新,使学生主动发展;要以情感目标为动力,不断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喜爱,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信科学,不迷信》一课可引导学生这样确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在认知上要懂得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迷信、愚昧无知给人们带来的是深重灾难、惨痛教训。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必须从小热爱科学、勤奋好学,将来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自觉承担起祖国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行为和意志品质及能力方面,要发扬勤奋学习、不怕困难,认真学好各门功课,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科技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合作学习是学会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有沟通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简单组合和变化,而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表现的基本形式,以调整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流平台”。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角色的双转变。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课堂的管理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贮存器,而是一个知识的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责任完全落在自己的身上。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人际交流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它可以 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生生合作,小组合作,自由组合,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合作,但是不管是采用何种合作方式,合作学习决不是对学生合作分组后让他们围坐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而是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具有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合作的凝聚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真正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好处: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现共赢。

总之,在小学品德课中弘扬主体性教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学生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参与转变,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