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求其放心”的学问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孔子的学问并誉为孔孟之道。我们说孟子是个教育家,一方面是因为其立意高远的德治仁义思想,既继承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善性,言必称尧舜”,要“持其志,无暴其气”,涵养培育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宝库。另一方面,他著述讲学,弟子众多,“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常年追随左右,《孟子》七篇就是他晚年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讲学语录。
孟子幼年性好模仿,不受拘束,三岁丧父,其母倪氏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这种经历,对孟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丢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分析其教育思想,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尽管每个时代关于德的内涵和规范有所不同,但在教化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把德育摆在首位,孟子也不例外。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善是人性所固有的,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教育的目的就是去人之不善而涵养人之为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因此,要“存其心,养其性”,才能知天、事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说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启发和培养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东西,并根据时代的要求更新不同的因子和元素。
孟子十分强调学习的自在于学生自身,所谓深造自得。只有学习的主体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爱好,才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好知识。“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如是曰,还说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我们讲素质教育,从教育的目标来讲,是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从教育对象来讲,则应把教育之自还于学生。教育的自能否掌握于学生,关键在于学生内心的认识,这种认识越深刻,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就越深刻,运用就越自如。重温孟老先生的教导,对照今之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深感古人对教育规律把握之精到和教育实践之到位。
教育是讲究方法和艺术的学问,孟子善于通过问答式、比喻式来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同时,他还重视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他把学习的过程比作流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而在他的教育思想别值得一提的是,孟子最早关注了学习者注意力的问题,讨论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问题。与孔子一样,孟子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当然对不屑于去教诲的,也是一种教诲,所谓“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