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的临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的临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各种不同的抗痉挛技术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多种抗痉挛技术,对偏瘫后患者出现的上肢痉挛给予针对性的治疗。结果:通过临床应用总结了对抗肌痉挛的有效控制方法。结论:偏瘫后患者上肢出现肌痉挛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抗痉挛技术给予治疗,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抗痉挛技术;偏瘫;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46-01

肌痉挛是指肌肉不自主的一种收缩状态,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的骨骼肌张力异常升高[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肢体痉挛模式,是中枢神经损伤的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55%-75%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2]。当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并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会学着以代偿动作弥补偏瘫所造成的动作与功能缺损,而不去使用偏瘫的上肢,出现习得性废用,使偏瘫的上肢运动机功能恢复进一步受到制约[3]。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回归社会,使可能恢复功能的肢体丧失功能。临床如何进行正确的康复功能活动,避免异常的肌痉挛模式的形成值得引起重视。为此,通过临床应用总结了对抗肌痉挛的有效控制方法,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并发症。

1肌痉挛的评定量表[4]

1.1 Ashworth痉挛量表(Ashworth Spasticity Scale ,ASS)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痉挛评定量表,该表将肌张力分为0―4级,使痉挛评定由定性转为定量。根据文献报道,此两种量表用于上肢痉挛评定的信度优于下肢的评定

2 抗痉挛技术的临床应用

2.1静止性的反射抑制手法

2.1.1静止性的反射抑制手法

如在卧位时采用Bobath握手,伸举过头;坐位时将患者手指伸展并外展,掌心朝下,指尖向后外平放于体侧或身体的侧后方,腕关节背屈,肘关节伸展,患侧躯干向患臂压力使之负重,同时肩关节耸起,整个上肢呈伸展状态。

2.1.2在运动中反射性控制关键点

要抑制上肢和躯干的屈肌痉挛模式常用的关键点有颈、脊柱、肩胛带、肘、腕、拇指等;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常用的关键点有髋、膝、踝。即在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如床上活动,卧位坐起、坐站转换、步行及上下楼梯练习等过程中要求由他人或健侧手控制相应关键点,保持上肢伸展位[5],另外对痉挛特别严重者在不进行康复训练时采用夹板固定在伸展位,持续牵伸。训练过程中不断向患者本人、家属及陪护宣传抗痉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主要参与。

我们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不断的强化Bobath异化技术,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机会,力图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来影响输出,以促进正常模式形成[6]防止误用综合征产生。

2.2强制性使用运动性疗法(CIMT)

强制性使用运动性疗法绝大多数用于慢性脑卒中患侧上肢的康复,而很少用于下肢的康复。

CIMT,首先限制健侧肢体动作,目的是限制健侧必须穿戴一个固定前臂和手的夹板,目的是限制腕部和手指的屈曲活动并防止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塑型训练是一种行为训练方法,即让练习者连续接近仅有几小步就可达到的动作和行为目标,或使任务难度刚刚超过患者的运动能力,训练时患者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塑型训练时,患者即使取得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明确的反馈。反馈的内容是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次数或做一套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功能缺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塑型任务,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CIMT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针对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一种新方法,其主要的治疗策略是限制患者的健侧上肢,强迫用患侧上肢,矫正习得性废用症,并且提供患侧上肢特定训练和反复的练习机会。

3 运动再学习

运动在学习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各种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7]。即从康复的最早期开始,治疗师应该保证运动活动是适度的,这就需要对特殊的运动作业中正常肌肉功能的理解。当患者收缩了某一作业不正确的肌肉时,治疗师应立即给予语言反馈,指出他的错误。患者需要理解:在此运动中,通过“关小”或“关闭”不需要的诸肌,让其学会如何“打开”正确的肌肉。因此治疗师不仅将向患者指出,哪部分肌肉活动不正确,而且还要指出何时是不必要的。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师从一开始就防止肌肉的不平衡。抑制痉挛肌肉的收缩,诱导正常的运动功能恢复。

4 与运动疗法相关的其他治疗方法

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患者恢复较快,而有些患者恢复较慢,可能停留在痉挛阶段,甚至停留在早期弛缓状态。因此,脑血管疾病后运动功能的康复宜因人而异,在采用运动疗法的同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选用药物或手术等辅助治疗方。例如:当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出现严重的痉挛状态时,除外物理疗法,还可采用局部麻醉或破坏神经的药物阻滞运动感觉通路或口服巴氯芬等产生突出前抑制的药物以降低肌肉对被动牵拉的反应强度;若患者保守之力啊效果不佳或出现关节严重痉挛,则需要手术治疗。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的移植也被用于脑缺血损伤康复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发现,脑缺血时,体内仅有少量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自身分化,给予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明显活化体内神经干细胞;而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解决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 [5,6]。这些基础研究结果都为脑血管疾病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运动疗法在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成活、功能重建等过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振华,周士枋主编,实用康复医学[M],修订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110―4112.

[2] Wilkinson PR,Wolfe CD,Warburton FG,et al.A long-term follow-up of stroke patients[J].stroke 1997,28(3:507-512)

[3] Carr JH,Shepherd RB.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ptimizing motor performance[M].1st ed.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1998.

[4] 痉挛-评估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第一版.

[5] 王彤,侯红,偏瘫患者运动疗法中痉挛的控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8):460

[6] 黄松波,吕秀东,董爱琴,等。早期康复对重度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4):196

[7] Carr JH,Shepherd BS,黄永华,徐本华等。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8] 白玉龙,于健君,郑庆平,等.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再生和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26.(10):604-607

[9] 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