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专业大学生“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专业大学生“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认真思考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并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旨在促进高校积极建构并形成“创业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每一项专业教育都是创业教育,政府、学校与学生形成创业教育合力”的“全纳式”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艺术专业大学生 创业教育 “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旨在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学习创业知识,形成创业能力,使他们“想创”、“能创”、“敢创”、“会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首创和冒险精神的开创性人才。当前,创业教育无疑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崭新视角和有效载体。

一、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在学生“自主择业”出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教育和倡导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一大改革。学生“自主创业”,体现的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开创性地开办事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的始终是学生而非政府与学校。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主体意识并充分体现他们创业的主体性,当然这对学生的专业成长、社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通过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出一大批原来没有的就业岗位,这样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又为其他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岗位,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的重大转变,最终体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

艺术专业大学生“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源于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坚持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创业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

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教育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更是一种人生成功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由个性,以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践为主要途径,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升华和完善自身的人格,实现“使大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同时,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在实践中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健康身心,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每一项专业教育都是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平时的专业教育中,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某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框架内,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在完成该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这旨在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2]这种方式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凸显专业特点与技能优势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等的培养,是其他的教育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的优点主要是在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渗透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更为便利,并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相应会增强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挖掘所授课程中创业教育的有益因素,通过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能。

(三)政府、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创业教育三方合力。

本科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业技能与对创业商机的提炼,缺乏创业企划与融资渠道,不能整合资源,缺失团队建设等。[3]因此,为创设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在破解青年创业融资难题、创建创业就业后援平台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作为高校需在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而作为学生个体,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增强创业意识,加强专业学习,改善创业社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个人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认真做好创业准备。只有政府、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三方合力,才能确保创业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能够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收到成效。

三、“全纳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运行

(一)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创新是关键。

1.建设“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得。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而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有力支撑。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并设定相应学分,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同时,增加跨专业、跨学科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传授与创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架构一个合理、有效的创业知识结构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受传统的授课方式等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性相对凸现而显得知识涉猎面相对偏小、偏窄,因此扩大必修、选修课程的范围则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2.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创业教育决不能只停留在口上说说、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更要注意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上可采用学生创业典型、互动学习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通过团队游戏、专业创业人物访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高度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等技能和素质。同时,建立和拓展专业创业实习基地,如地方群艺馆、青少年宫、各类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等,充分发挥实践基地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创业实习基地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增强市场的敏感度,为今后自身的专业成长、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找准目标和方向。

3.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依托。学校要制定鼓励和引导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并设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创业专项活动,依托专业学生艺术团体、专业学生社团等组织,通过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体验”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暑期实践等载体,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创业实践及社会活动,营造宽松、自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4.加大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力度。目前,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领域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阶段性效果。但是,创业教育研究往往会滞后于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大对创业教育研究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有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等,打造创业教育研究品牌,并以此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发展。

(二)政府推动高校开展多形式的创业教育是保证。

1.制定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创业的政策措施。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宣传创业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使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同时,针对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进一步理顺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进入领域,提供项目支持等,为大学生创业创建“绿色通道”。

2.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让有创业意向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在学校开展相关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参加政府主办的创业培训,让其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法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重点讲解国家对毕业生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学生不了解信息等的情况。

3.建立方便快捷的创业信息网络。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创业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创业的信息环境,为大学生掌握创业所需各方面信息提供帮助。同时,认真做好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调研和信息收集等工作并及时快捷地公布相关信息,以便大学生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创业相关信息资料,增强大学生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决策力。

(三)学生个体创业能力素质是核心。

创新能否实施并取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外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创业者的内在因素。这种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敢于创新的冒险精神,是经济中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4]培育学生的这种稀缺“生产要素”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

1.加强自身的创业心理品质。许多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究其失败的原因,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之外,低逆商则是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在。[5]因此,在实施创业过程中,学生要把自身逆商培养作为着力点,使自己在逆境面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和工作状态,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进而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2.丰富、提高自身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商业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此外,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2]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

[3]胡小东,曹麒麟.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

[5]朱顺德,杨鸿波.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J].民办教育研究,2009,(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艺术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编号:Z20090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