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绅士风格谈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绅士风格谈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直至今日,用英文翻译中国经典时,遇到“君子”一词最常见的译法就是“绅士”(gentleman)。由此可知,这两个词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是指称某种值得肯定的人格典型。不过,“绅士”一词也可以广泛指称成年男子,所以在演讲的一开头,许多人会说:“淑女们与绅士们。”而在使用中文的人群中,很少听说谁会公开说:“各位君子。”也许“君子”的层次更高也更为罕见,并且始终保持其理想性。

有一位复旦大学的硕士生来台大求学一年,说他很佩服一位心理系教授,因为这位教授一再强调:儒家要求人人都成为君子。我问这位学生:他有没有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君子?答案是没有。心理学与哲学的差别即在于此。心理学告诉你:如果你希望社会和谐,你就应该修养自己成为君子。哲学告诉你:如果你理解“人性”是怎么回事,你就会要求自己成为君子。

那么,西方人所肯定的“绅士”是一个什么样的的概念呢?它有没有更深刻的根源呢?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在紫禁城出生,当时西方的船坚炮利已经震慑了中国。溥仪如果再接受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就不太合时宜了。宫廷为他找来一位英国籍教师强斯顿(Reginald Johnston)。当强斯顿同溥仪谈到他将会受到何种教育时,特地描述了“绅士”的形象,其大意是:绅士是一位说他所想并且想他所说的人;他对言语能运用自如,可以精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具有正直的品行,保证会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起责任。

“言语”在此居于关键地位。为了完整说明强斯顿在溥仪面前提出的绅士理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引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所做的细腻而著名的描绘。

“他帮助别人时,不会邀功。他施舍时,倒像在接受施舍……争论时不会口不择言,也不会胆怯退缩;不会占人便宜,不会把人格魅力或尖锐言词当成论证,也不会迂回地讽刺骂人……他不会因为别人出言不逊而感到被冒犯,因为他清醒明智;他不会记得他受过的伤害,因为他专注于眼前要做的事;他不会对人心怀恶意,因为他没有那种空闲。”

这样的“绅士”如果用来翻译儒家所谓的“君子”,大概相去不远了。仔细推敲,还是集中于“言、行”二字。《易经?系辞传上》引述孔子的话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至也。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按照纽曼的理解,绅士在社交场合也许可以产生作用,大家表现所谓的绅士风度。但是稍加思索不免让人困扰,因为这听起来倒像是孔子与孟子所大力批评的“乡愿”了。难道西方的绅士最后看起来会是一个乡愿吗?

或者,以比较公平的方式来说,儒家所谓的君子,是否在某些方面也会显得类似乡愿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凡是主张“人和为贵”,要求大家互相尊重及忍让的说法,不是都有乡愿的嫌疑吗?这个问题如果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处境中,必须考虑两个前提:一,如何判断谁善谁恶,以致你可以采取明确而正确的立场?二,如何肯定自己是对的,是站在善的一方,以致可以同恶的一方划清界线?这两个前提不论在中国或西方,都没有公开而清楚的判断的标准。这也是人生的根本困惑之一。

不论绅士或君子,都不是顺着人天生的本能就可以发展成功的。两者都需要接受教育并进行修养,并且目标都是“修己善群”,使自己成为维护群体秩序的中坚力量,使社会因为自己而更为完善。在此,问题转变为:是否只有少数人,因为受过教育而有责任成为绅士或君子?或者,这种人格典型是“每一个人”(不分性别与阶级)都应该去向往及实践的?

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或绅士。这种答案若是成立,就须进而探问:这种人人具备的责任是由何而来的?是天命,还是人性共同的要求?若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则绅士或君子的理想终究是虚而不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