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想象力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想象力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效率,成为各个学校的改革重点。小学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想象力对于数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创新 想象力

一、前言

创新想象力是知识时代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是当代经济竞争的关键要素。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新课标对学生创新想象力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但是数学有自身的特点,概念抽象、思维发散,这就需要学生用创新性思维去认识它和运用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想象力的重要性

(一)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极其重要的老师。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发散思维的理解。开始,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创新想象力,会觉得这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容易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的创新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当一个学生用他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完成了一道相当难度的数学题时,你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喜悦吗?他必将以更大的兴趣、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又叫创新思维。它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能超越传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必须有创造性的想象的参与。创新思维可以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性,鼓励学生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想象力的发挥,令学生善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动脑筋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朋友关系。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可以颐指气使;学生唯唯诺诺,生怕犯一丁点的错误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在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难会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相反,学生只能对老师所讲的言听计从,不敢抱有怀疑的态度。现在,我们学校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敢于持有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解决数学难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想象力。

(二)课上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的身影。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用我们人类生活的现象做论证,结合我们的实际,大胆的创设数学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键入知识。例如在讲授加减法时,可以用水果等来讲解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学习乘除法时,也可以用生活中的想象举例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讲台上讲解自己所看到的。同学们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去思考其中的奇妙,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数学系统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看上去知识点多而凌乱并且需要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即在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系统化。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很容易对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五、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新课标对每个教师的要求,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创新自己的思维,善于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 胡晓娟.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结构及养成[D]. 浙江师范大学2006

[2] 袁丽. 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 西南大学 2009

[3] 赵冬臣.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话语特征及其启示――以一节数学新授课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11)

[4] 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J]. 教育研究. 2011(04)

[5] 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03)